第三章 松下的用人技巧(上) 五 挖掘洞察机先的领导人才

为了方便阅读《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请记住我们的域名www.gupiaoshuji.com 股票书籍
    在实行某项措施时,有时可以用权威的力量,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

    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会战前,把全体军队集中在热田广场前,恭敬地焚祭了必胜祈祷文。

    在仪式进行中,后殿突然传来兵刃交击的声音,于是织田信长对军队说:“大家听见了没

    有?神明已经接受了我的祈祷,答应以威力来保佑我们的战士。”官兵们听了这句话,士气

    激昂起来。

    本来信长的兵力居于劣势,部下又都主张闭关自守,但信长利用祭祀神明的机会,把士

    气激发出来以后,军队都愿出城攻击,而终于获得奇迹般的胜利。信长虽然并不信佛,但却

    巧妙地利用了群众的心理,以鼓舞士气。这个故事说明领导者要用权威来鼓舞人们的士气。

    可见一位领导,在想推动某一件措施时,虽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去力求贯彻,也是一个好

    办法,但如能借助高于自己的权威力量,来说服部属,往往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正如和尚或牧师在劝告世人时,往往不说“我的意思是……”而说“释迦牟尼认

    为……”或“耶稣认为……”这个用意也就是在借助释迦或耶稣的权威来加强说服力。人们

    都有相信权威的心理,所以,如果能假设以某个权威为中心,去引导人们推理事务的道理,

    便很容易形成一致的想法及统一的步调,才能够发挥强大的力量。

    所以,领导者如果能有效地借用神明的威信、伟大的教诲,或引据传说习俗、格言谚

    语,去说服别人,事情将更会容易解决。

    身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秉持公正的奖惩原则,也要对规章制度保证严格的实施下去。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征战不休。秦国原是西陲的小国,到了秦孝公时决心变法图

    强,就任命当时的大政治家商鞅当“左庶长”,制订并执行新法。

    商鞅一连颁布了好几项严格的法律,秦国人民都觉得吃不消,同时对那些法律的效力,

    心存怀疑。怎样才能使新法顺利推行呢?在新法面前能做到人人平等吗?有一次秦国太子犯

    了法,商鞅认为“就算是太子,犯了法也不能宽恕”,于是当机立断处罚了太子。由于他坚

    持“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不久,秦国人民都相信了法律的威严,而不敢犯法。所

    以,在商鞅当政的时期,秦国真正做到人人安居乐业,百姓不敢作奸犯科,国力也因此日渐

    强盛,最后终于完成了统一的大业。历史记载,商鞅所制订的法律,原本有许多过于严酷而

    且存在许多弊病,所以很有斟酌的余地。但幸好他在执法时能采取绝对公平的态度,所以使

    得大家心服,才拥护新法,这才是造成秦国富强,后来统一中国的关键。

    如果一般老百姓犯了法,就不客气加以处罚,一旦皇室贵族犯了法,就可以不加制裁,

    象这样的法律,难道会有信服力吗?难怪百姓会在表面上奉公守法,暗地里却怒声载道,对

    政府失去信心,如此国家怎能强盛呢?

    现在是民主时代,法律是公平合理的。可是实际看到的情形却是,当某个人使用暴力犯

    罪时法律会去处罚他;但有影响力的团体使出无形的力量,从事政治、经济种种犯罪行为,

    扰乱社会安宁,执法者往往不敢严惩他们。象这样,有法律等于没有,社会组织又如何能健

    全呢?整个社会人心惶惶,国家建设又怎样推动呢?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不也是如此吗?

    企业团体内部的规章纪律,也要公平、严格地去实施。人事管理章程和作业守则等规

    定,不只是新进的小职员,连公司的社长、会长也必须遵守,公司的秩序才能走上正规轨

    道,职员的士气也才能提高。因此领导得要依照事实得失,公平而严格地施予适当奖惩和惩

    罚,才能使整个公司建立起良好制度,使公司的经营顺利开展。

    一个好的领导就得有忍别人所不能忍的气度,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以静待最好的时机。

    诸葛亮率领大军北伐曹魏时,迎战的魏国大将司马懿虽然也是三国时代的名将,可是对

    诸葛亮灵活的战术,常常觉得无计可施。吃了几次苦头后,干脆就闭城休战,采取不理不采

    的态度,来对付诸葛亮。因为他认定诸葛亮远道来袭,后援补给都很不方便,只要拖延时

    日,消耗蜀军的力量,最后一定可以把握战机,反败为胜。

    果然,诸葛亮耐不住他的沉默战法,好几次派兵到城下骂阵,企图激怒魏兵,引诱司马

    懿出城决战,但魏兵在司马懿的控制下,一直闷声不响。所以,诸葛亮就想出了一着“激将

    法”,派人送给司马懿一件女人的衣裳,并附上一封信说“如果你不敢出城应战,就穿上这

    件衣裳,我们也就回去了。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勇士,希望你堂堂正正地列阵决战。”

    这封充满轻视的侮辱信,果然在曹魏的军营里激起很大的反应,那些少年气盛的部将纷

    纷向司马懿说“士可杀不可辱,象这种欺人太甚的信公然送来,如果我们一味地沉默,未免

    太懦弱了。我们希望主帅赶快下令,出城和蜀军决一生死。司马懿虽然也被激怒了,但他毕

    竟老谋深算,知道蜀军人人怀着建功的心愿而来,斗志昂扬,在没有力竭以前,绝不好对

    付;所以在紧要关头,仍勉强把心中的怒气压抑下来,讲了许多精神鼓励的话,把自己的军

    心稳住,终于没有让诸葛亮的计谋得逞。

    想一想,当时司马懿如果不能忍一时之气,贸然出城迎战,一战而败,那么结局将会如

    何呢?历史是不是可能会重写?人类喜欢争斗,因为自古以来即以成败论英雄,所以人们总

    是宁肯进攻而不肯撤退。宁肯轰轰烈烈打到剩下一兵一卒,也不肯无声无息地被看成是没勇

    气的懦夫。在这种心态下,坦白说,叫人忍耐,有时只是一种安慰或奢想而已。

    对于企业而言,身为领导者,要有超越别人的忍耐力,不管再大的污辱加到身上,都得

    有“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下去”的勇气,才能确守原则,贯彻计划。秦汉之间为老翁拾鞋

    的张良、钻无赖胯下的韩信,他们能成功,也都是因为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常人不曾有宽

    宏大度。

    “能忍耐,才是长久的基石——要把愤怒视为自己的敌人。”

    这是德川家康的遗训,颇值得领导者深切体味。

    领导者的信用,对于部属来讲,是一种强大的无形力量,也是一种无形的财富。

    在中国秦朝末年的楚汉争霸时期,有一位名将叫季布。他原是楚王项羽的手下,作战骁

    勇,刘邦吃尽了他的苦头。所以对他耿耿于怀,在项羽自杀、汉朝统一天下之后,马上悬赏

    追捕季布:任何人只要取得季布的头颅可换千金;相反的,如果藏匿季布,必诛杀全家。

    可是法律尽管订得那么严,还是有人愿意庇护他,甚至替他向刘邦讲情。到底季布这个

    人有什么魅力,使得众人在千金重赏之下还不会出卖他呢?原因很简单,只因为季布是一个

    讲信用的君子。在当时,曾经有一句俗话说:“得到黄金千两,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句承

    诺。”可见得他守信的程度,是受人敬重的要素。

    后来,刘邦知道了内情,深为他能坚守信用而叹服,也就赦免他,并且让他在汉朝当

    官,但是他仍旧保持一贯的作风,不屈服于权贵,也不受别人左右,爱憎分明,是对是错,

    对错分得清清楚楚,一点也不含糊。所以威望愈来愈高,官愈来愈大,原来归属的项羽败将

    中,就以他最有成就。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是: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最要紧的是要讲信用。

    一个人或企业,如果能得到大众的信任,而被认为“那个人说出来的话,一定做得到”,或

    “那家公司生产的制品,一定信得过”,那么这个人或企业,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领导者若能得到大家的信任,众人自然会为他

    效力。相反的,如果经常言而无信,就算此刻许诺了再多的好处,别人也会怀疑兑现诺言的

    诚意。

    想要使别人相信自己,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必须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兑现了所

    许诺的每一件事,诚心诚意地为他人而想,让人无可挑剔,才能慢慢地培养出信用。

    还必须注意的是,信用虽然来得不易,可是要加以破坏则是非常容易的。长期守信得来

    的信用,很可能只因为一次失信就全部丧失,所以爱惜信用的人一定要谨慎行事,千万不可

    走错一步。

    在古代,名人或有名气的企业,偶尔失信一次,也许还可能遮掩过去。可是在信息传播

    非常发达的今天,稍有风吹草动,就会人人皆知,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任何

    人或企业在信誉上稍有失误,就可能会变成无法弥补的致命伤。面临这种局面,想维持信

    誉、提高信誉,必须注意不要犯错,甚至要做到永不犯错的地步。

    再好的意见,想让人同意,都得靠说话技巧,即语言艺术。一定要具有说服力,才能收

    到效果。

    明治初年,政府预备修筑从东京到京都的铁路,但是国内封建而保守的势力,认为铁路

    是西洋颓废物质文明的产物,所以群起反对。当时,负责监督铁路工程的岩仓具视公为了消

    除人们的这种心理,就公开对人民举出建筑铁路的“理由”:“虽然日本的首都已经迁到东

    京,但当然,该前进或撤退,都须领导者的气魄来作决断。真正该进时反而畏缩不前,自然

    要被视为懦夫。问题是象司马懿所面临的局势,显然据城坚守正是上上之策,开城迎战,反

    而是不智的做法。所以该守就守,该避战就避战,尽管在坚守和避战的过程中,会遭受敌人

    的嘲笑,或内部的反对。但领导者的价值,就在于能把这些嘲笑和反对的意见全扛在身上,

    以无比的气魄忍耐,坚持自己的原则,静待最好的时机。象司马懿虽然不被时人所赞赏,还

    遭受许多非难与诬蔑,但他最终获得了胜利,成为结束三国鼎立的大赢家,则是任何人都不

    能否认的事实。

    一千多年来祖先的坟墓仍多在京都一带,所以天皇每年都得回京都扫墓祭祖。每次出

    门,沿途的百姓总要送迎,增加大家的麻烦。如果修成铁路,天皇返乡时就不必惊动地方

    了。因此,为了成全天皇的孝思,又为了东京到京都沿途的宁静,修筑铁路实在是刻不容缓

    的事。”

    当然,我们知道明治天皇修筑铁路,是基于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考虑,可是“尽孝”

    这个理由巧妙地抓住了日本人崇敬皇室的传统,比其它一千一万个理由都有说服力,原先反

    对的人,也纷纷表示赞同:“对,没错,我们确实要体谅天皇尽孝的心情。”于是没多久,

    铁路的建设就如期完工了。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这样一条道理,如果领导者为了要完成某项使命,常需动员许多部

    属,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这些部属接受和服从命令。而为了使部下服从,首先领导不但

    要确立正确的施政方针,还要有良好的领导技巧即巧妙的语言。

    一个领导者最忌讳的就是,顽固地认定自己的施政方针正确,别人的想法错误,而以高

    压的手段强迫部属服从命令,这样最容易激起别人的反感而产生相反的效果。换句话说,宣

    布一件政策要大家遵从时,必须考虑到说话的技巧——理由一定要具有相当的说服力,用什

    么样的语言,才能够使大家乐意接受,只有那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所谓“说服力”是什么呢?就是说话时要顾考到时间、场合和对象,因人因事,说出足

    以打动对方心意语言,并使之无法抗辩或反对,以达到使别人来替自己办事的目的。

    没有说服力的领导者,就没有语言的艺术。说话乏味又没吸引力,就算他所传播的是耶

    稣的真理,也不会有人听信。象岩仓具视公那样一针见血的说话技术,不但值得钦佩,更值

    得学习。

    领导要有认清时代潮流的眼光和预知环境变迁的能力,才能走在时代的前面。

    战国时代,日本四岛军阀割据,每个诸侯都野心勃勃,想争夺霸主的地位,以号令天

    下。其中最强悍的就是武田信玄,他训练了一支骁勇善战的骑兵,动作迅速,冲入敌阵,常

    能收到奇袭的效果,所以屡战屡胜,各国无不畏惧。信玄死后,这一支骑兵队由他的儿子胜

    赖指挥,胜赖比信玄更勇敢善战,所以势力发展更快。但是这一支攻无不克的骑兵队却在长

    筱一役中被德川家康和织田信长的联军所击败,导致武田家灭亡的命运。

    长筱之役为什么德川和织田的联军能获胜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织田信长采用了比骑

    兵战术更高明的战法。那时西洋威力强大的巨炮刚好传到日本,当织田信长见过它的威力之

    后,就断言:从此以后的战争必将进入炮战时代。所以他暗中采购了五千门大炮,把它分成

    三部分,连续不断地向武田军的骑兵射击,结果武田胜赖的军队只有挨打的份,终于遭到大

    败的命运。

    所以严格地说,这场战争的胜负关键并不在将领或士兵的勇敢与否,而是在武器的差

    别。但为什么织田信长知道采用新武器,而武田胜赖却不知道呢?显然的,织田信长有过人

    的先见之明,能洞察未来战争的趋势,可是武田胜赖只知道过去和现在的战略,没有未来的

    眼光,缺乏时代感,不能走在时代的前面,这点便成了失败的致命伤。

    就企业而论领导者,有没有先见之明是影响全局的关键,时代不断地变化,所以昨天认

    为还是先进的东西,也许已不适合今天的潮流了。领导者要是没有展望未来的眼光,就没有

    资格当别人的指挥者。他必须认清时代的方向,预知环境的变迁,并想好相应的对策。因为

    多少人的命运全在他的手中掌握,所以他对未来的判断正确与否,牵涉到很多人的幸福与不

    幸,为了使国泰民安、事业有所发展,超越时代是领导者必备的条件。

    由过去的历史得到很多启示:一国的繁荣,必定有先知先觉的领导者。再看看今天昌盛

    成长的企业,也都是因为经营者有先见之明才得以缔造。所以在当今这种局势动荡、千变万

    化的世界上,作为领导者更应该从速培养先见之明的睿智。分清大事和小事、做事要把握重

    点,讲求面面俱到固然很理想,但若因小而失大,那就太不值得了。

    冈山的诸侯池田光政在日本历史上是一位有名望而且贤明的藩主,为了追求治国方针,

    他在年轻时曾经访问有名的政治家板仓胜重,请教为政的经验,板仓胜重回答说:

    “为政就象用方形的盒子装味精,而用圆形汤匙去勺取一样。”

    “如果那样的话,”光政怀疑地追问说,“角落的味精不是永远取不到吗?”

    “这就是问题重心所在。你很聪明,并且热中于政治,可以想象必定会有把国家每一角

    落都治理良好的雄心。”胜重回答说:“问题是,如果凡事都考虑到太细微的角落,国家反

    而治理不好。”

    上面这段话是很有经验、而且人情练达的政治家,令人思之,其味无穷。对一个抱着崇

    高理想的年轻诸侯所作的诚恳诤言,公司的社长为了部下浪费一张纸而加以斥责,也是常见

    的事。可是反过来说,如果公司内大小事情都要社长来指挥,大家必然会觉得厌烦而施展不

    开。小公司可能问题不大,大公司中若要社长一一指示,那么就算设置十个社长,也没办法

    做得很完善。

    无论大事小事,领导者应细分清楚。不疏忽细微的地方,固然必要,可是遗漏了重点所

    在,更要不得。

    为政之要,在于迎合民心;但所谓“迎合”并不是一味姑息,而是充分利用人性的优、

    缺点。

    中国春秋时代的大政治家管仲曾经说过一句话“仓廪足,而后知礼节;衣食足而后知荣

    辱。”他的意思是,国家想获得长治久安,一定要百姓都了解是非礼节,社会的根基才能稳

    固。如果一国的仁义道德日渐衰微,国家也必然会走向灭亡的。可是要百姓讲求是非之心、

    礼义节度,当政者就必须尽全力来发展经济,使每个人衣食无虑才有可能。试想,你丢一片

    面包给一群饥饿的难民,而叫他们不要争夺,做得到吗?由于管仲的思想正确,并且作法恰

    当,所以尽管齐国只是中国靠近东方沿海的一个小国,却能富强起来,而成为诸侯的领导

    者。管仲所以能成功,完全因为他太了解人性,能充分把握到微妙的人情关系。他曾经说

    过:“为政之首要在迎合民心。”为了迎合民心,政府的一切施政,都是百姓所想要的,所

    以很容易获得共识,推动起来也很容易。

    当然人民的心理是很难捉摸的,往往在施政之前,当政者料定某种措施一定会大受欢

    迎,但结果却遭受激烈的反对,给施政者造成很大的压力,这种例子随处可见。不过,领导

    者如果在推动政策之前,一方面去谨慎预估可能的反应,一方面在心理上准备适应事态的变

    化,久而久之,应该可以体会到人性和群众反应的法则,更加了解人情的微妙,而轻易达到

    预期的目的。

    领导者做事如果完全不顾群众的反应,一味地坚持法律规章的条文,最容易引起大家的

    反感。如此事情无法顺利推行,自不待言。无疑是用力大而收获少,或被迫采取高压手段,

    以命令来强制别人,则这些作法都难以达到目的。

    想了解人情的微妙,当然只有设法和各类人接触,累积各种经验,最后见识自然成熟精

    辟。处在领导地位的人,原则上须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同时,以此作为基础,以坦率的心情

    去领导部属,洞察人心的微妙。须知道,古往今来无论是杰出的政治家,或成功的企业家,

    都因为他们能洞察人性的本能,并利用其优缺点,导向自己所预期的目标;如此,不但事情

    能办得顺利,还能深得民心。

    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魅力,能象磁铁一样,吸引许多优秀的人才。

    丰臣秀吉攻打北条氏时,邀请伊达政宗为他的军师,但伊达政宗估计丰臣秀吉不可能获

    胜,所以不肯答应。后来他发现自己判断错误,当秀吉的军队占优势时,伊达政宗抱着被秀

    吉叱责的心情,硬着头皮来到秀吉的根据地小田原。

    后来政宗向他人提起此事时说:“当时我真感到害怕。秀吉是个了不起的伟人,也是个

    最有威严的人,同时还是最有吸引力的人。”政宗对秀吉可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只是政宗,还有很多人,都曾与秀吉敌对过,但最后却都对秀吉心服口服。甚至连德

    川家康的大臣石川数正,都心甘情愿离开德川家康,去做丰臣秀吉的部下。由此看来,秀吉

    似乎有吸引他人的魅力,这种魅力是与生俱增的。丰臣秀吉魅力好象磁铁一般,能吸引许多

    优秀的人才。

    对企业来说,一位领导者就是必须具有这种吸引人的魅力。如果能让部下觉得“我们愿

    意为您效劳”,必定会有许多优秀的人才肯为他效命。所以,一旦失去这种吸引人的魅力

    后,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领导者了。

    领导者的魅力,人人都不相同,虽然有大部分是天生的,但若能洞察人情的微妙,或有

    爱护部下的心理,这样更能产生魅力,即使自己本身不具魅力,若能使公司有吸引人的魅

    力,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说服力产生的最大要素,就是因人而异去使用说服方法。东汉末年,有一场著名的赤壁

    之战。曹操统率百万大军准备攻打吴国,当时吴国分为主战、主和两派。诸葛亮为了说服孙

    权和蜀汉联手抗曹,不远千里来到东吴,企图增加主战派的声势。

    这时,吴国的主战论者鲁肃对诸葛亮说:“为了促使孙权下决心打仗,希望你能把曹操

    的实力说得弱一点。”可是,当孙权向诸葛亮询问曹操兵力时,诸葛亮却说:“据说曹操有

    一百万的精锐兵力,可是实际上并不止这个数字。所以,在这个时候,求和是比较明智

    的。”孙权很惊讶地问道:“那为什么兵力比吴国还弱的刘备,敢和曹操打仗呢?”诸葛亮

    说:“我的主公为了要复兴大汉皇室,所以必须和曹操一战。所谓正义之战,兵力乃是次要

    的问题。为了吴国的安全着想,我劝你还是谋和。”听了孔明这番话,孙权也立志要和曹操

    决一胜负。于是蜀吴两国合力抗曹,终于打胜了赤壁之战,而在历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诸葛亮知道孙权是一位英雄人物,所以如果把敌方的兵力说弱了,他不会因此而参加战

    争,反而因为敌人的强大,更容易激起他的斗志。由孔明游说孙权的例子中可以证明,诸葛

    亮“说话因人而异”是成功的。

    如果有好的意见却不被人接受或采纳,那么就得想法说服对方。而说服力产生的最大要

    素,就是要因人而异去使用说服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因人而选择适宜的说词。如果不管对

    方是谁,都用同一种方法去说服,就很难顺利达成目标。因为对某些人只要解说大意即可,

    而对某些人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想说服人就必须巧妙妥善地运用各种言法才行。

    要能适当地因人而选择说服的方法,自己也必须具备知识和体验。所以为了能具备这种

    说服的才能,身为一个领导者,就得体会各种经验,以增加自己的见识。

    如果胜利必须付出沉痛的代价,就不妨先考虑一下值不值得。

    孙子兵法云:“用兵的目的,以保全国土为主,打败敌人为次。以保全全军为上,打败

    敌人的军队为下。……所以百战百胜并非最强,不战而胜的军队,才是最值得夸耀的。”

    一般人都误以为,孙子兵法是告诉人怎样才能在战场上取胜的一本书。虽然在孙子兵法

    中,有很多内容是关于战争的,可是孙子的本意即是认为不战而胜才是最值得称颂的。孙子

    说的一点也不错。战争的起因都是为了某一个目的,所以如果能够在没有任何牺牲,并且在

    合理的解决途径下达到目的,那不是更好吗?经过战斗才取胜,就是下等的策略了。丰臣秀

    吉和明智光秀战斗时,把主力部队全部投入战场,结果造成两败俱伤。象这种激烈的战斗,

    当然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不过,他也经常运用外交手腕,使敌人臣服,归顺于他。纵使不得

    不开战时,他也会先作充分的准备,然后动员极强大的兵力,使敌人见了就害怕,甚至投

    降,而能在不伤一兵一卒的情况下获胜。

    丰臣秀吉就是因为擅长这种不战而胜的谋略,所以能够在短短的时间里,一统天下。否

    则每一次都得打硬仗,就算能够百战百胜,也必须耗费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那么日本的损

    失岂不是更大?

    象这种情况,也适用于现代的企业经营。企业间的竞争,必定不能失败。问题是:用什

    么方法才能取胜呢?如果用力量去压倒对手,或者用恶性竞争的方法取胜,虽然能够打倒对

    方,可是自己也不免有所损失,这种取胜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于今日。今天,我们必须使自己

    和对手共存共荣,换句话说,要使对方繁荣,而自己比对方更繁荣。在这种情况下去竞争,

    才是最正确的的抉择。

    至于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算上乘的呢?虽然不能明确地用言语来表达,但是,能够不

    战而胜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高明的领导者。

    股票书籍www.gupiaoshuji.com

Powered by 股票书籍 股票电子书 © 2009-2010 www.gupiaoshuji.com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