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思维
作者:股票书籍
蒙牛思维 第四部分
与自己较劲 与自己较劲 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媒体无大小,新闻无小事
参观是伟大的生产力 "玻璃品牌"与"钻石品牌"    
蒙牛思维 第四部分 与自己较劲
    原理

    与自己较劲,就是什么问题都从自身开始考虑,考虑是不是自身的问题,自己能不能做出改变?自己还需要做出什么改变?

    为了做成、做好事情,强迫自己改变。而不是出现问题的时候,首先去埋怨别人,指责

    别人,把自己择出来。

    【阐释】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要与自己较劲谈何容易!

    而且,由于自己的本性都是长时间以来形成的,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所谓习惯,就是你通常会有的做法,这些做法是让你感觉很舒服的一些做法,一般来说已经融进了个人的生活和血液。要改变习惯,就象是割一个人的肉抽一个人的血一样难受,何况是自己主动做出改变,这不啻于是一种"自杀"。

    于是,很多人在出现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改变别人。

    既然改变自己非常难受,象是"自杀",那出现问题的时候指责别人、希望别人做出改变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这样做的人忘记了,别人也有自己的习惯,与自己改变是一种"自杀"一样,你强迫别人做出改变,对别人来说,其意味就相当于是遭遇"谋杀"一样,他自然会奋力地抵抗、反击。除非你对对方有绝对的权威,可以征服,否则,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事情已经忘在一旁,双方互相掐起来,终究一事无成。

    改变自己与改变他人,改变自己与改变环境,改变自己与改变其他,虽然都非常的艰难,但相对来说,改变自己更具有可行性,更具有操作性。也更具有主动性,因为,你虽然不能控制别人的行为,你自己的行为还是由你自己做主的,你是完全可以与自己较劲的。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从自身开始考虑,考虑是不是自身的问题,自己能不能做出改变?自己还需要做出什么改变?

    为了做成、做好事情,强迫自己改变。而不是出现问题的时候,首先去埋怨别人,指责别人,把自己择出来。

    苏格拉底说:"让那些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首先改变自己。"

    蒙牛有一个标语: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同时,蒙牛还说:看别人不顺眼,首先是自己修养不够。

    与自己较劲,就是一个自我修养的过程,就是一个使得自己由"小人"向君子转变的过程。完成了这个转变过程,人就成熟了,就会很从容,在和别人共事的过程中,在和别人的合作过程中,在和环境的共处过程中,你都会游刃有余。

    与自己较劲的人,是希望改善自己的人,是一个自助的人。他需要面对着自己的"伤痛处"痛下杀手,需要自己往自己的"伤口"撒盐。但是,这些"自虐"是不会白白承受的,天助自助者,当他们在改善自己的时候,当他们努力的时候,在一段时间之后,上天也会帮助他们,让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达成自己的愿望。

    与自己较劲需要吃苦,但不是吃苦就算是与自己较劲,不是吃苦就能完成与自己较劲。苦要吃,但要吃在点上,要吃在关键处。劲要较在自己不足的地方,这样,苦才不会白吃,劲才不会白较,人才会变得完善完美。

    你会发现,随着自己的改变,世界好像也在同时做出改变来回应你。你与外界会越来越协调,并最终使得外界与你浑然一体。

    牛根生说:"当你无数次地'与自己较劲'后,回头再看,'大数定律'的效能就显现出来,你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了世界!"

    全球样板工厂

    2001年下半年,组建才两年的蒙牛,销售收入也才在5亿元规模的蒙牛,就在自己的管理层组建了一支考察队伍,和有关人员一起,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考察。这一考察,就考察出了一个全球样板工厂。

    这次澳大利亚、新西兰之行,考察队伍看到了一个乳业支撑一个国家的景象,看到了日处理3000吨牛奶的加工厂,这坚定了蒙牛人建设"中国乳都"的决心,也让他们感受到了震撼和差距,因为当时,蒙牛的日收购奶量不过是几十吨,差距上百倍。难怪参加考察的人说:自己一生从事乳业没有尽头了。

    这次考察,蒙牛初步定下了建设"千吨工厂"的思路。

    2002年,蒙牛人又开始了一次考察,这次去的是泰国,参观了泰国600吨规模的第一大工厂。

    在2002年2月,蒙牛人决定要建"全球样板工厂";3月开始招标;5月开始动工;2002年12月,蒙牛和林格尔生产基地三期工程落成投产。

    这个基地的建成,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多项建设参数和技术参数名列第一。拥有全国乳品行业体量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立体智能仓库。成为"全球样板工厂"。

    蒙牛除了在企业设立3年的时候建立"全球样板工厂"外,还上马了蒸馏车间,等等,这都是在当时看来不是急迫需要做的,也都是一些与自己较劲的产物。就是这些与自己较劲的产物,使得蒙牛获得了很多的优势,在5年内实现了200倍的增长。

    刘邦放弃秦宫享受

    汉元年十月,沛公(刘邦)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蒙牛思维 第四部分 与自己较劲
    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

    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史记》)

    (刘邦本身是好酒色的,第一个进入函谷关后,虽然自己还没有梦想当上皇帝,但是手下人等的想法都变了,慢慢地他自己的想法也变了。刘邦的做法发生了调整,可以说是在与自己较劲。

    首先是不杀秦王子婴,与项羽坑40万秦军形成鲜明对照。

    其次,与秦国人约法三章,废除秦朝的其他苛律,规定:杀人的要抵命,伤人和偷盗的要抵罪。

    再次,在刘邦想享受一下秦皇帝的宫廷、美女时,被樊哙、张良劝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只取了人名、地名等府册。《史记》里是这样记载的: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君霸上。

    最后,秦人争相犒劳军队的时候,刘邦又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

    项羽的亚父与智囊范增曾经对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蒙牛思维 第四部分 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原理

    如果将财散给其他人,那这些人就会聚集在你的身边。而如果你将财聚集在自己的手里,那么,将没有人跟随你,人们就会象水一样离开。

    【阐释】

    钱财是什么?

    钱财是一种资源。作为资源,往高处说,它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往低处讲说,它可以让拥有它的人们买车、买房,过上幸福的生活。

    人们为什么要聚集在你的周围?

    往高处说,人们聚集在你的周围是因为希望你可以带领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往低处说,人们聚集在你的周围是因为他们希望可以支付幸福生活所需要的资源,而这种资源,以钱财为最典型代表。

    因此,如果将财散给其他人,那其他人就会聚集在你的身边。而如果你将财聚集在自己的手里,那么,将没有人跟随你,人们就会象水一样离开。

    其实,"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只是前面的半句,完整的表达应该是这样的:财聚人散,人散财散;财散人聚,人聚财聚。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奇怪,你拼命想抓住一件东西,却必须首先放弃它,而你拼命抓住的东西,却往往消失得更快。这大约就是辩证法和对立统一规律吧。

    钱财也一样,拼命想抓住,一丝一毫都不放过的人,却从来就不能获得什么真正的财富。对于这种人,我们乡间有一种形容老母鸡找食的说法非常适合他们。

    在乡间,每家几乎都有一个院子,都会在院子里放养一些牲畜,而鸡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家畜。老母鸡是非常勤奋的,在冬天,往往可以看见老母鸡在院子的坪里爪子、嘴巴齐上阵,不停地在地里刨着,希望可以找到一点点食物。老乡们叫老母鸡的这种行为作"抓抓挎挎",也就是一点点小利益都拼命寻找的意思。

    那些聚财的人,就犹如这老母鸡一般抓抓挎挎,他们不放过一点点的利益,却错失了更大的利益。因为他们太专注于一点点的利益,太专注于眼前的蝇头小利,以致于没有时间去考虑更大的获利方向,也没有时间去为获得更大的利益储备资源、能力和素质。他们永远只能在小利的陷阱中挣扎,最终迷失自己。

    广东人有一种说法:人旺地旺,地旺财旺。人旺是说大家都聚集到一个地方,而如果大家都聚集到一个地方,则这个地方就"旺"起来,也就是发达发展起来,而地"旺"了,则钱财自然滚滚而来,也就是财"旺"了。

    在广东人的说法中,我们看到,人旺是财旺的前提,财旺是人旺的自然结果,只有人旺了,只要人旺了,则财才能"旺",财也自然能"旺"。

    财聚人散,人散财散;财散人聚,人聚财聚。其核心与"人旺地旺,地旺财旺"是一样的。你将财散了,那些跟随你的人才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知道你是可以跟随的,因而就更加愿意跟随你,你自然能够"人聚",有人聚集在一起,还有什么事业是做不成的呢?因此,财聚只是下一步而已。

    同理,你将财都聚集在自己的手里,跟随你的人辛辛苦苦和你一起打天下,拼命的干活,最后却没有什么好果子,这会让跟随你的人心寒,人心不齐,这样的队伍什么都做不成。你的钱财也不过是现有的一点,再没有办法增长,财散也只是下一步而已。

    散财的人将天下财作为自己的财,所以他们不怕散,因为他们的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聚财的人将自己的财看作是天下财,所以要聚,怕天下人从自己这里夺走财。所以,他就无法获得天下财。

    全球捐股第一人

    2004年底~2005年初,一条消息在报纸、网络等媒体上迅速传播,它改变了很多人对中国企业家的看法,也让蒙牛再次成为事件的中心。这条消息就是蒙牛董事长、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牛根生要将自己持有的约10%的蒙牛股份全部捐献出来,创立保障蒙牛百年发展的"老牛专项基金"。

    具体的操作分成两步:第一步,在牛根生有生之年,将股份红利的51%转为"老牛专项基金",其余49%的红利依旧由牛根生自己支配,在牛根生卸任董事长之后,表决权授予继任者;第二步,牛根生天年之后,股份全部捐给"老牛专项基金",家人不享有继承权,妻子、儿女只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收入,作为生活费。

    牛根生成为全球捐股第一人。

    其实,牛根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散财"了,也不是蒙牛第一次散财。在非典期间,蒙牛第一家捐献抗击非典资金,数额达100万元;在抗非典之役结束后,蒙牛又向教师免费赠送蒙牛产品;为了敲开各个市场,蒙牛多次使用"散财"的手段,如免费品尝、先尝后买等,都实现了"财散人聚,人聚财聚"的目的,仅上海一地,

    蒙牛为了打开市场,就送出了价值约800万元的蒙牛产品。

    而蒙牛的创业者们之所以在当时做出看似弃"明"投"暗"的举动,很大程度上恐怕与牛根生"散财"的作风有关。

    蒙牛除了"散财"给消费者,也"散财"给企业的职工,为企业职工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安心为蒙牛工作。继续创造蒙牛的辉煌。

    冯谖客孟尝君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檸愚,沈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

    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沈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古文观止》)

    (要翻译全部的文字没有必要,其中有一段意思是说孟尝君有一个门客叫冯谖,替孟尝君到属地薛去收租。但是冯谖不但没有收到租,而且将一些借条、租约什么的全都烧了。孟尝君非常生气,但等到齐王委婉要求将孟尝君解职后,只有薛地的人们夹道欢迎孟尝君。

    此后,孟尝君背靠薛地,采用冯谖的策略,重新获得了重用。)
蒙牛思维 第四部分 媒体无大小,新闻无小事
    原理

    无论是什么层级的媒体,只要是作为新闻事件登出来,企业就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是一个网络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交流非常顺畅的时代,小媒体、小事情也足以给企业带来一场风暴,更何况其他。

    【阐释】

    大家都知道"蝴蝶效应":远在南美巴西的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会给美国带来海啸。现在的媒体也具有这种影响力。

    在企业投放广告的时候,会将根据媒体的大小将其分成不同的层次,这样有利于提高广告的覆盖面,避免留下死角。但是,在危机管理方面,媒体无大小之分,一个不起眼的小媒体也同样可以搞垮一个大企业。因此,在危机面前,媒体无大小,新闻无小事。这是由媒体共振定律所决定的。

    正如蝴蝶效应一样,媒体的传播也有着同样的规律。在网络时代和新闻炒作成风的今天,即便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媒体发布了一则新闻,网上就会立刻传播开来,其他媒体很可能一窝蜂的跟进。这种情况下,新闻只是一个导火索,一旦被点燃受害者所受的损失将很难挽回。

    因此,每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决策者和公关人员都应该重新审视媒体的力量,并做好可能出现的应对策略。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变数越来越多,企业所面临的危机类型也越来越多。如果危机事件已由媒介公开并已造成广泛影响,则危机处理应将重点转到媒介公关上来。当然,对危机事件本身的处理也需尽快完成。

    对媒介的公关,主要方式是让媒介了解事实真相,引导其客观公正地报道和评价事件。如果事实的真相对企业有利,则危机处理小组必须充分利用媒介揭示事实真相,让媒介充分了解事件原委并引导其对事件本身进行客观的报道和评论。

    努力塑造企业的受害者形象,博取舆论的同情。注意不要对此前那些对企业进行过负面报道的媒介进行指责,而要引导其视线,唤起其良知和公义之心,让其自行对其此前的报道进行更正。

    如果事实真相对企业不利,则危机处理小组必须表现出真诚的悔意和改正的决心,并强调该次事件的偶然性和企业的改正措施及时间表,以及企业承担责任的方式和范围,以取信于媒介和受众。与此同时,危机处理小组还须通过法律专家和顾问,向危机事件的另一方施加法律行动的压力,迫使其承认过错,承担责任,达成解决方案。

    成功的处理危机是一个合格企业的必修课。但是往往有些企业处理危机的方式仅在于解决问题,而不问问题的后续发展,也不问它的前因。这样的处理是浅显的、不健全的,完全忽视了新闻公关的作用及其延续性。

    其实新闻公关是一个延续过程,贯穿于企业成长的每一天,不要因为你需要媒体才邀请媒体,有新闻就给记者稿子。功夫要做在平时。比如说在事件发生之初是新闻记者把事件报道出来的,而处理之中也是媒体记者介入采访公之于众的,一个没做好,一句话说错就可能造成无数媒体的反击,舆论方向的偏离。而事情结束也是通过媒体发布出去的。在这里媒体充当了消费者与企业的一个桥梁,而桥梁是要进行长期维护的。

    蒙牛"无抗"事件

    媒体无大小,新闻无小事,这条法则是蒙牛从血的教训中得来的。2004年底,一家小报发了一篇题为《谁将无抗进行到底》的文章。文章说,Snap检测仪器及试剂盒在国内的独家代理北京安普生

    化科技公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我国行业排名前20位的乳品企业基本上都引进了Snap设备,其中光明共配备32套、伊利目前共有18套左右、三元8套左右、蒙牛2套,云云。

    这篇报道发表以后,立刻在网上传播开来,蒙牛瞬时成了众矢之的,一时间各种有关蒙牛的议论不绝于耳。

    其实,牛奶抗生素检查的方法不止一种,目前我国比较常用的牛奶抗生素残留检测方法还有TTC法(国标检测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等。蒙牛的检测系统一点也不比其他企业少,这篇文章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但是这篇报道却让许多人对蒙牛产生了误解。

    幸运的是,事情发生不久,2005年1月24日,蒙牛邀请10多家媒体的记者见证了蒙牛从奶源到工厂的无抗奶控制系统,这一谣言不攻自破。蒙牛成功地化解了这次危机。

    光明回收奶、早产奶事件

    2005年6月5日晚,河南省电视台三套在《民生大参考》栏目播出"变质光明牛奶返厂加工再销售"的报道。据报道,在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明山盟)的生产车间里发现4个回奶罐,变质的牛奶被回收到回奶罐中,重新加工。电视台还播放

    了被苍蝇和蛆围绕的变质奶的图片。光明"回收奶"事件成为全国消费者和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6月9日,光明乳业杭州生产基地被查出"早产奶"——6月9日生产的常温保鲜奶上标注的生产日期却是6月12日。6月13日,光明乳业在上海的乳品二厂也被查出有"早产奶"。短短半个月,光明乳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

    6月19日,经过13天的实地现场调查,由郑州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工商等机构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发布书面调查报告,公布3点结论:

    第一,通过调查,尚未发现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从市场上回收变质牛奶再利用生产的情况,但存在库存产品在保质期内经检验合格再利用生产的情况。

    第二,郑州山盟乳业有限公司管理存在严重问题。

    第三,本次调查所涉及该公司的两个产品(光明纯牛奶、心爽酸乳饮料)的所有指标符

    合有关标准要求。

    对于电视中播放的回奶罐和变质奶等镜头,光明乳业副总经理张华富解释说,光明山盟的确有回奶罐,但是这与河南电视台报道中所说的"回奶罐"不是一个意思。光明山盟的回奶罐其实就是储奶罐,是生产流程中用来储藏原奶的。

    至于图片,张华富的解释是,河南电视台拍摄到的是废奶。废奶是库存过期的奶,或是密封不好、发生渗漏、被零售商退回的奶。

    一般废奶都直接在洗筐间里划袋销毁,并没有再次加工。但由于当时光明山盟的库房正在修建,库存奶和废奶同时堆放在洗筐间,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光明乳业负责人王佳芬说,这一事件给了光明教训,光明需要重新检讨与媒体的关系。
蒙牛思维 第四部分 参观是伟大的生产力
    原理

    百闻不如一见。

    将你的消费者、合作伙伴请进来,让他们亲眼看看你的企业,将会比你自己的任何宣传都要有效,都更能说服你的消费者和合作伙伴。

    【阐释】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一件事情,听了千百遍,可能还是觉得虚,想象的成分多于实在的成分,还只属于"听过"——听是听了,但可能很快就会过去。所以是听过,就象是风过耳一般,留不下什么印象。但是只要亲眼见到了,则一切都变得实在起来,一切都真实起来,这时候,一切就会是"看见"——看了,并且见识了。这就是我来了,我看见了,我证实了。曾经的耳听现在化作眼见,耳听为虚变成了眼见为实,那种冲击,足以使一个人的态度瞬间发生转变,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桃李本身是美好的,是受到大家欢迎的,只要它们将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就足以吸引人们来观看,以至于由于走的人多了,在桃李树的下面,自然而然的就出现了路。

    因此,如果你足够美丽,自信魅力100分,那么,就秀出来,让大家来见识你的魅力。

    关于生产力的争论,现在除了理论界,大约没有什么人再将生产力看作唯一的了。自从改革开放后,自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科技平反之后,关于生产力的认识就产生了跳跃式的发展。

    宣传是生产力,关系是生产力,包装是生产力,等等。我们且不必去考虑那些学术上的争论,我们相信,只要按照法律的要求,合法经营,守法纳税,那些能给我们带来效益、利润的就都是生产力,何止是参观?!

    参观是伟大的生产力,其实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被参观的对象要真正是美好的,是真正有实力的,否则,只是一个绣花枕头,表面光鲜,内在一包糠,那一参观就露馅了,揭穿了本来的面目,再不能糊弄下去,此时,参观不仅不是生产力,不能带来财富和效益,反倒变成催命符,加速被参观对象的灭亡。

    参观是生产力,首先你这种透明式的作风就会给你赢得相当的声誉,这种坦荡的胸怀就会让大家相信你的实力,这种敢于面对挑剔的精神就会使人产生敬意,并从而相信你的产品,支持你的事业。

    参观是生产力其实不仅仅体现在企业,也体现在人的身上,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真人秀"、"现场秀"如此火爆的原因。当然,这里的生产力,就是带给被参观的人收益。

    参观是一种生产力,其实是缘于个人内心深处只相信自己,缘于现在的体验风行和口碑的原子弹式传播效果。

    俗话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亲自去看看。只要自己见识了,自己相信了,这就会将一个消费者变成企业产品一个坚定的拥戴者,将一个人转变为企业一个坚定的支持伙伴。而且,他会将自己的体验告诉身边的人,这种口耳相传表面上看起来效果非常有限,涉及的人比较少,但是由于效果好,会出现原子弹般的聚变力量。

    蒙牛"透明化管理"

    在蒙牛的工业园区,不论你是什么人,只要你带上自己的身份证件,就可以参观整个工业园区,蒙牛产品的生产流程、控制过程全部呈现在你的面前,办公设施、产品生产等都毫无保留地展示在你的面前。这被蒙牛人称作"透明化管理"。

    除了那些自己随意去参观的消费者,蒙牛在2004年还请消费者去参观。在2004~2005年,蒙牛公司还举行了盛大的"草原游"活动,凡是购买蒙牛产品的人,都有机会获得草原游,到蒙古大草原上,感受连绵绿茵、蜿蜒河流、旋转风车,住毡房,看牛模,坐勒勒车。到蒙古大草原上去,看"风吹草低现牛羊",听敕勒歌,对于内地的人来说,不仅是一次感官的享受,更是一次精神的回归,还是一种文化的追寻,对于那些整天呆在水泥森林、渴望自然风光的人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草原与牛奶的自然结合,就更使得蒙牛的草原游比竞争队友(蒙牛对竞争对手的独特称呼)的海外游更加凸现了自己的产品。

    蒙牛请进来的做法赢得了很多的消费者,而透明化的参观又使得很多的随意消费者变成了忠实的消费者,在消费者心中的美誉度大幅上升,口碑效应得到体现,增强了消费者对蒙牛产品的忠诚度,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螺旋式的推动蒙牛走上更高的层次。

    而且,蒙牛不仅仅在自己的总部实行透明化,在蒙牛分布于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的20多个生产基地,也在不同程度的实行透明化管理,不同规模地接待参观者。

    现在,每天都有消费者到蒙牛工业园区参观,有时一天多达1000多人。

    据有关资料统计,2004年,仅仅呼和浩特盛乐生产基地就接待参观者8万多人次。在2005年,蒙牛计划接待约30万人次的参观

    者。这些参观者,按照口碑传播的"乘数效应",将会影响到百万甚至千万人,就这个数目,都将为蒙牛的发展提供原子核聚变的能量。

    除了消费者,蒙牛的透明化管理还展示给合作者、上级领导和国际友人。

    现在,蒙牛人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来了客户,总是先带客户参观,一圈走下来,看过了,也征服了,业务就自然谈成了。

    共产党请民主党派人士前往解放区参观

    抗战及内战期间,国共两党摩擦不断。当时,全国主要的舆论和媒体都受到国民党的控制,带有比较严重的倾向性,对解放区进行妖魔化宣传。国外的媒体也很少进入解放区,只能引用国民党媒体的消息,接触不到真相,也不能传播真相。

    为了改善自己在全国人们以及全世界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共产党对于那些愿意了解解放区的人们敞开了自己的大门,欢迎他们到解放区考察访问。同时,共产党也主动邀请一些民主人士和国内外媒体,到解放区来走走、看看,了解解放区的生活,走访解放区的情况。

    那些到过解放区的人,无论是梁漱溟、黄炎培这样的民主人士,

    还是卫立煌这样曾经极端反共的国民党将军,或是陈嘉庚这样的海外侨界领袖,乃及美利坚的记者、大兵,往往少则一周,多则旬月,便完全改变了自己的成见,成为解放区的热烈赞美者与支持者。

    通过他们,解放区的真相得到了传扬,为共产党赢得了政治舆论,使得在以后和国民党的政治斗争中,共产党在舆论上都能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获得广泛的同盟军。

    这些参观过解放区的人中,有一个美国记者叫冈瑟斯坦。1944年秋天,冈瑟斯坦未打招呼,闯进延安市政府朴素的小会议室。他看见,14个人正围坐着市长和他的秘书周围。他们中有农民、商人、学究气的老者、穿制服的共产党员、一个村姑和一个戴眼镜的报纸编辑。他们在讨论"市参议会的行政与立法委员联席会议"。会议上,市长总结了前段时间教育、卫生和开荒的工作,然后详细解释不久拟实施的"十小纲领"的决定,包括种树、养猪、建粮仓、组秧歌舞队等问题。他后来知道,这样详细的讨论在政府里进行了好几天,市长最后根据议员们意见,对后6个月的施政纲领做了修改。

    后来,冈瑟斯坦根据自己的见闻写作了《红色中国的挑战》。对共产党建立的红色政权给予了高度评价。很多西方人通过他的著作以及斯诺的著作了解了解放区的真相。
蒙牛思维 第四部分 "玻璃品牌"与"钻石品牌"
    原理

    原广告无疑是打造品牌的好形式,但新闻是比广告更有效、更持久、更可信的打造品牌的方式。

    广告打造"玻璃品牌",新闻打造"钻石品牌。

    【阐释】

    品牌意识对于想做大的企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但对于如何做品牌,很多企业还停留在广告的阶段,没有充分认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关系,片面地追求知名度,片面地大作广告,以致于在追求知名度的过程中丧失了美誉度,弄得最后知名度是出来了,可是却是"臭名"。

    从品牌传播的规律来看,消费者对广告往往有排斥情绪,它给消费者留下的记忆往往是短暂的,所以要想使品牌保持长久的知名度,企业就要不间断地投放广告;而新闻则不同,它不仅能告诉消费者企业的品牌是什么,还能向消费者展示品牌背后的故事,这样往往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形成长期的记忆。因此,广告打造出来的是"玻璃品牌",它往往是短期的,不容易形成品牌知名度,抗风险能力弱;新闻打造出来的是"钻石品牌",它往往是长期的,容易形成品牌忠诚度,抗风险能力强。

    品牌传播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广告。好多企业很喜欢广告,因为广告完全是自主的,企业想要如何作基本不受太多的限制,除了费用贵一点。

    第二,产品推广会。它能直接面对顾客或是间接传递给目标顾客。

    第三,新闻。

    新闻与广告和产品推广会比有着众多的优势:新闻事实性强,而且是别人说你好;不像广告说的大多是概念,而且是自卖自夸;另外,广告费用昂贵,新闻原则上是不花钱的。因此,新闻是企业品牌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

    大家都知道雷锋事迹广为流传,有一句话叫"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同志做好事是不留名的,他的事迹为什么能广为流传呢?

    这就体现了媒体传播的作用。

    雷锋同志牺牲后,毛泽东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件事情的新闻性在当时可想而知。一时间,在全国掀起了向雷锋学习的热潮,并出版《雷锋日记》,它的发行量超过了160万册。

    当时正是通过这样强大的传播,才使得全国人民都认识了雷锋,学习到了雷锋精神。

    企业进行品牌传播的道理是一样的。但是,放在企业身上就不能像雷锋这样含蓄了(当然这种精神非常可嘉),企业进行品牌传播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并创造良好的价值,因此品牌传播的意识要强,通过传播手段到达消费者,通过品牌传播架起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

    天上航天员,地上运动员

    蒙牛善于利用广告,也善于利用新闻,在蒙牛,可以说这两者是并重的,而这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广告片的新闻制作法,其主旨就是兼顾广告和新闻两者的优点,使其既具有广告性又具有新闻性,借助新闻事件有意识有目的地树立品牌形象。从广告角度看,由于融入了新闻的因素,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从新闻的角度看,将其融入广告更加有利于品牌的宣传,新闻的可控性也增强。

    蒙牛的产品被认定为运动员专用产品后,广告片《天上航天员,地上运动员》就是蒙牛广告片的新闻制作法的一个经典案例。

    我们都知道蒙牛的产品先后成为航天员专用产品和运动员特选产品,这一广告片将"航天员专用产品"与"运动员特选产品"整合到了一起,快节奏手法里夹杂着对照法和类比法,如"天上航天员"与"地上运动员","平时"与"赛时","绿茵场"与"流水线","运动员追求卓越"与"蒙牛追求最好"……这些手法的运用达到了"整体大于部分简单之和"的效力,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力。

    《天上航天员,地上运动员》播出后,被人们称为"最成功的广告之一"。对蒙牛的整体品牌形象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蒙牛增强体质、开发体能、保持体型,为国人提供高效、科学、全面的营养体系的营养专家形象又一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张瑞敏砸冰箱

    如果选择中国最善于利用新闻传播品牌的企业,人们可能会毫不犹豫地投海尔一票。因为,张瑞敏的知名度和海尔的知名度,主要不是靠广告,而是靠新闻媒体、新闻渠道做出来的。

    海尔能不花一分钱地利用央视传播自己的品牌。近3年来,央视以每年至少3次,每次至少一分半钟在"新闻联播"中介绍海尔,

    央视所有节目中介绍海尔的时间长达7个小时!

    为什么海尔能够经常在媒体上占这么大篇幅?

    诚然,这与海尔善于创新有关,海尔每分每秒都在创新,这种创新自然有成果。

    但是,这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海尔善于利用媒体、善于"编故事、讲故事"。因为媒体永远都是找最新鲜的事报道,所以,企业也要经常有一些新的东西给媒体"闻"。

    比如,海尔在美国买大楼,它是一个新闻性事件,国内外媒体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评价它。

    编故事、讲故事不是用文字编,而是用经营策略和经营行为编。

    张瑞敏砸冰箱是故事,进德国市场是故事,洗红薯的洗衣机是故事,进哈佛讲学是故事……这些故事都有事实,而不是凭空编出来的。它们都具体而生动,便于被媒体传播。

    很多中国企业都不善于利用这一点,有很好的故事却不把它当成财富,造成了企业的无形资源白白浪费。瑞士手表向我们提供说明书也没有直接讲质量,那里面全是讲故事,瑞士手表的故事。

    编故事、讲故事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要让经典的故事长期流传下去,形成企业文化。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媒体与消费者都十分容易遗忘,因此,企业要反复地讲故事。

    张瑞敏只砸了一次海尔冰箱,那还是在10多年前,但海尔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潜移默化中,使得即使新生代的年轻人都知道这件事,都信服海尔质量第一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