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思维
作者:股票书籍
蒙牛思维 第二部分
有市场头脑,就有一切(1) 有市场头脑,就有一切(2) 难 易 律(1) 难 易 律(2)
王 妃 原 理(1) 王 妃 原 理(2) 走好"品牌的最后一公里"(1) 走好"品牌的最后一公里"(2)
选才"三合论"      
蒙牛思维 第二部分 有市场头脑,就有一切(1)
    原理

    只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要什么就有什么!因为世界的资源都是共享的,你都可以拿来用。只要有市场经济的头脑,你就什么也不缺。

    财富不在口袋里,在脑袋里!

    【阐释】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但是,日本的经济实力排名在前几位是不容置疑的。他们凭借什么变得强大,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凭借市场经济的头脑。

    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企业的原材料、人力、机器及住处等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自己拥有,也可以租赁或租借。以往,公司都是寻求自己拥有资源并对业务进行中的大多数资源实施控制。然而,现在情况改变了,公司发现一些由它们控制的资源并不如从外部获得的资源运营得好。它们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某些外部资源。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打算从外部获得那些非关键性资源;同时,它们重视自己拥有并培养那些能构成业务实质核心的资源和能力。聪明的公司要明确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并运用其未来产品和业务战略规划作为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强烈,企业资本国际化是参与国际分工、获得更大投资收益的途径,同时也是企业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途径。资本国际化的程度实际上就是利用外资的程度,这包括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两者互动使利用外资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之间形成一种最佳配置,大大增强公司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施蒂格勒曾经说过:"没有一个美国的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是靠内部积累和扩张成长起来的。"

    在市场经济中,受市场竞争规律所决定,"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颇受人们关注的现象。它的主要方式,就是"并购"。企业并购是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通过并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资本经营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实现资本的低成本、高效率运作,形成强大规模效应的手段。这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规律。

    蒙牛的资源整合术

    蒙牛的资源整合术用简单的话概括就是:在信息社会,智力可以整合财力和体力。

    企业海外上市是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中国企业当然不会错过这条路径。蒙牛是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内地乳制品企业,2004年6月,蒙牛在香港成功上市,共募集国际资本13.7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4.56亿元。

    为了给海外上市提供良好的国际背景,2002年,蒙牛决定接受世界上投资实力最强、背景最亮的美国、英国、香港投资者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

    但是,协议的达成还需要双方对对方的考察。从2002年元月开始,三家投资者前后经历了长达11个月的时间,先后对蒙牛经过11次的调查、考核,经过20轮的谈判,才达成协议。

    而蒙牛需要考虑的是怎样将增资扩股的规模控制在自己的"视线内"。2002年12月19日,内蒙古乳业在呼和浩特市与美国摩根士丹利、香港鼎晖、英国英联举行了投资入股签字仪式,三家公司一次性向蒙牛投资2600多万美元,共持有蒙牛乳业约32%的股份。

    按照牛根生"内蒙古牛"-"中国牛"-"世界牛"的"三步走"品牌战略,蒙牛在2004年成功上市。

    蒙牛刚一上市,就创造了香港股市的多项纪录:

    1.首日挂牌,成为港交所成交额最大的个股(占大盘总交易

    量的12%)。

    2.首日交易,跳涨24.2%;在后来短短的5个月里,最高跳

    幅高达78%。

    3.发行价定位在最高端,相当于2004年收益预期的19倍。

    4.创造了当年二季度以来,全球发行最高的散户投资者和机

    构投资者超认购率。同时,在国际投资者配售部分,获得

    了6家最大的国际投资者的大额订单,并且成为蒙牛的核

    心投资者,在香港地区,蒙牛也获得了大丰收,投资者见

    面会后下单成功率达到了100%。

    上市对蒙牛更大的意义,是对蒙牛企业管理的提升。蒙牛的主承销商巴黎百富勤临时发言人迈考·李说:"蒙牛作为中国内地民营企业在境外上市的红筹股,面向全球发售自己的股票,意味着蒙牛将连续不断地用全球股民的钱,办中国农民(养牛的奶农)的事,办中国市民(奶制品消费者)的事。"

    联想:蛇吞象的收购

    2005年,中国大陆最激动人心、影响深远的并购是联想并购IBM电脑业务。

    早在2000年,IBM已经向联想提出有关的合并建议,但是联想当时认为"多元化"才是真正出路,而且认为联想并未就绪发展"国际化",计划就此搁置。3年后,联想的多元化正式宣告失败,杨元庆决定重归PC,并认为是发展"国际化"的时机,决定与IBM合并,打入国际市场。

    根据收购交易条款,联想支付IBM的交易代价为12.5亿美元,其中包括约6.5亿美元现金,及按2004年12月交易宣布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股票收市价价值6亿美元的联想股份。交易完成后,IBM拥有联想18.9%股权。此外,联想将承担来自IBM约5亿美元的净负债。
蒙牛思维 第二部分 有市场头脑,就有一切(2)
    此次收购的最终协议于2004年12月8日公布,于2005年1月27日获联想股东批准通过。收购完成表示最终协议中的所有重要条款完成。

    在2005年3月31日宣布的另一项交易中,联想引入全球三大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GeneralAtlantic及美国新桥投资集团,同意由这三大私人投资公司提供3.5亿美元的战略

    投资。根据协议,联想将向这三家私人投资公司共发行价值3.5亿美元的可换股优先股,以及可用作认购联想股份的非上市认股权证。

    2005年5月1日联想集团有限公司与IBM宣布,联想完成了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这标志着联想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生产企业。
蒙牛思维 第二部分 难 易 律(1)
    原理

    在做事情的时候,如果你先从容易的做起,那么你后来会越来越难,而如果你从难的做起,那你后来会越来越容易。

    【阐释】

    世人做事,总是愿意先从简单容易的入手,喜欢把艰难的放在后面,好像做好了简单的,艰难的自然会完成,又好像拖着、拖着,艰难的在后面会自动消失一般。

    从容易的先入手,是一条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因为从容易的入手,一点点的解决问题,可以避免那种对事情的害怕心理,树立起解决问题的信心。而且,从简单的入手,取得一小步、一小步的进步,一点点的进行改善,可以为解决难的部分赢得时间和改善条件,从而最终解决问题。

    但是,从容易的先入手,也易于为一些非重点所吸引,改变自己关注的方向,失去了对关键问题的把握。而且,选择从容易的入手,多少反映了一种畏难情绪。起步就没有气势,会对后面的工作产生影响。

    其实,做事情还有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上手就抓住最难的,从最难的下手,把最难的解决掉,这样,容易的就会变得越发容易,轻而易举地就能够完成。

    从最难的入手,相当于一开始就打遭遇战和攻坚战,这不仅要求有胆识和勇气,更要有缜密的分析和透彻的了解,最终获得打遭遇战和攻坚战的信心,形成攻坚的思路。采用这种方式,开始时的消耗是比较大的,也是很多人无法承受的。

    但是采取这种方式,如果成功了,那剩下的事情就象是水银泻地一般,顺流而下,不可阻挡。而且,解决了难的,可以给容易的形成榜样,产生示范效应。

    如果你先在严格的环节,经受了最高标准的考验,那就意味着建立起了高质量的品牌形象,那接下来转向其他的环节,自然就会势如破竹,就会很容易地被市场所接受。

    这也就是蒙牛人说的:"一线插旗,二线飘红。"如果你占领了一线市场,则二线市场也就很容易为你占领。

    我们可以看到,在技巧的训练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先练习难的,那容易的技巧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市场中,如果我们在生产设计的时候产品过硬,那营销就变得很容易;就如同我们攻克了城市,则农村很容易拿下;在国际化中,如果我们攻克了欧美发达国家,那么其他的国家就很容易进入。

    因为事情是同一个事情,难易总是存在于事情中,很少发生变化,时间过去,难的依旧难,容易的依旧容易。如果你把容易的解决了,只剩下难的,自然就会先易后难。而如果你先解决了难的,只剩下容易的,自然就会先难后易。

    可能,你先解决了容易的,会使得难的稍微容易一点,但是,如果你可以先解决难的,容易的就肯定会变得更容易。

    两种方式都能够将事情做好,但是有条件的话,我们还是推荐尽可能按照先难后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千里跃进战鹏城

    1999年才成立的蒙牛,绝对是乳品行业的一个弱者。创业之初,没有工厂,没有奶源,没有市场,处于"三无"状态。注册资金只有1000万元,强大的竞争对手时刻打击。按照一般的思维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属于弱者的蒙牛应该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先在二、三级城市打拼,老老实实等到规模到了一定的程度,再来挑

    战自己的同行业巨头,向一线大城市发起攻击。

    但蒙牛人偏偏没有这么做,他们选择了一条相反的路。一开始就瞄准一线大城市,一开始就与强敌硬碰硬地交手。

    在香港市场,面对的是国外的乳业巨头,同时还有香港人对大陆产品的成见;在上海市场,面对着盘踞当地的全国乳业巨头光明;在北京市场,面对本地乳业巨头三元;在内蒙古,面对强大对手伊利。每一个一线市场,都是艰难和残酷的战争。而此时参与竞争的蒙牛,不过是一个"小不点",销售收入不过是乳业巨头们的十几分之一甚至是几十分之一。

    可以说,蒙牛人是知难而上,啃硬苦头,打硬仗,杀出了一条血路。在顺利拿下一线城市之后,二、三线市场就象蒙牛预测的那样,全线飘红。

    蒙牛通过先难后易,最终成就了自己,坐上了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

    海尔先难后易的国际化进程

    海尔集团的国际化进程,也遵循着先难后易的原则。

    从1998年至今的国际化战略阶段,海尔坚持"先难后易"、"出口创牌"的战略。先到要求最严格的国家去,后到发展中国家去。

    当大多数国内企业还沉浸在做OEM(贴牌生产)、满足于赚取一点可怜的加工费的时候,海尔就开始考虑品牌国际化,在国外市场树立自己的品牌。

    当大多数企业国际化选择在东南亚等国家,满足于占领小国、低水平国家市场的时候,海尔将目标瞄向了欧美发达国家,首先就是进攻冰箱行业的鼻祖——德国。德国的冰箱虽然不很出名,但是德国人对冰箱是非常严格的。海尔在德国获得了成功,随后进军美国市场,美国海尔成为了海尔集团在海外第一个"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样板,设计中心在洛杉矶,营销中心在纽约,生产中心在南卡州。

    与只是销售产品获得外汇、先进入发展中国家相比,先进入发达国家、宣传自己的品牌而不止是销售自己的产品,这是一条非常艰难的国际化道路。
蒙牛思维 第二部分 难 易 律(2)
    首先,发达国家的市场一般都非常成熟,各种规定比较成型,进入的门槛就很高。

    其次,国际性品牌和知名品牌多,实力强,都各自占有稳固的市场。这些品牌,实力都非常强大,技术也领先,与他们竞争,不论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国内企业都处于比较明显的下风。

    再次,发达国家的消费者需求和消费心态比较成熟,大家都有一些偏好的品牌,需求也都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很多品牌都有一定的忠诚消费者,他们很难在短时间里接受外来的新品牌。

    但是,将国际化的目标首先定位于要求最高、标准最严的发达

    国家,从最难攻克的发达国家入手,一旦在发达国家站稳脚跟,成了全球发达市场的名牌,也就成了全球的名牌,便可以易如反掌地进入发展中国家。

    海尔的道路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通过攻克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海尔创出了自己的品牌,拥有了国际声誉,成为唯一具有海外声誉和影响的中国家电企业。随着海尔在国外的成功,海尔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蒙牛思维 第二部分 王 妃 原 理(1)
    原理

    戴安娜嫁给了查尔斯王子,于是成了王妃,也有了王室的高贵与尊严,否则,她将永远是平民,是一个普通的女人。

    【阐释】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笑话:一群人在一起,好闹事的癞头阿七跳出来叫嚣——"谁敢打我?"一群人都没有反应,癞头阿七洋洋得意。这时,人高马大的王五慢腾腾地走了过来,扬起拳头说——"我敢打你!"癞头阿七一看阵势不对,搭着王五的肩头说——"谁敢打咱俩?!"再没有人出来应声。

    笑话是讽刺癞头阿七的软骨病,现在看来,其实癞头阿七并不简单,在看到形势不同的时候,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将自己与强大的一方形成联系。

    把癞头阿七和王妃摆在一起似乎有点不那么尊重王妃,但最起码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攀附上了有实力的一方,从而自己也变得不一样。

    "王妃原理"有点象是我们常说的"傍大树"、"抱粗腿"什么的,都是因为自己是弱小者,寻找一个比自己更强大的一方,借助他们的实力与势力,使得自己也能够摆脱弱小的地位,得到别人的关注与尊重,并实现一些在原来弱小者地位时无法实现的目标。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教育总是叫我们要自尊、自立,不要去阿谀奉承,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对那种投身强者的做法嗤之以鼻。因此,对于这种借助强者的做法不是公开唾弃,就是暗地指责,使得人人对依靠强者望而却步。

    其实,如果排除所谓道德上的恶名,只要不是依靠强者去做恶,"王妃原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很有益处的。

    首先,利用"王妃原理",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地位。

    如果不是借助于强者,而是按照自己滚动发展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积累,那么,要达到较高的位置需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是非常大的,而且,可能付出了很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而依旧不能达到自己期望的位置。但利用"王妃原理",借助强者的优势,可以使自己很快从弱小地位摆脱出来。

    其次,利用"王妃原理",可以实现很多凭借自己能力无法实现的目标。

    正如第一点说的,借助强者的优势,与强者联合,可以很快达到凭借自己很难达到的高度,大大的减少了成本。同时,由于你与强者联合,很多人就会自动将你和强者等同对待,你会获得不一样的关注和尊重,你也会获得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你能够整合更多的资源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戴安娜如果不是因为嫁给查尔斯王子,成为王妃,没有人会关注她喜欢做什么,但是,正是因为她嫁给了查尔斯王子,成了王妃,于是,她可以去做自己的慈善事业,可以去展示自己的爱心,可以被认为是高贵,等等。

    再次,利用"王妃原理",可以在自己弱小时、能力不够时保证自己有发展的机会。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借助强者的优势,如果运用得法,你可以避免那些对强者的攻击,同时又获得只有强者才能得到的好感和尊重。

    "王妃原理"是一种借势,强者做市、造势,弱者顺市、借势,人需要这样,企业经营也需要这样。

    我们设想,一个从来不知名的企业,如果它宣传自己是联想集团软件提供商,那么,大家对它的印象和关注比它宣传自己的软件多么好多么好要深刻得多,它在你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就会从无数家提供软件的企业中跳出来,变得清晰无比,你会将它和联想集团形成一种固定联系。想到联想集团,想到联想集团的软件,你就会想到它。

    当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借势还有其他的各种方式,只要你去想,你就一定能够发现适合自己的"王子",与他产生联系,获得自己的收益。

    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

    蒙牛在创立初始,利用"王妃原理",继承内蒙古乳业形象,借助当时市场老大伊利的品牌形象,唱成了一出出借势的好戏。

    刚创业时。蒙牛人认识到,在自己的羽翼没有丰满之前,是不能与牛奶业的老大伊利展开正面交锋的,所以,蒙牛巧妙地通过"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宣传和"中国乳都"等概念的推出,叫响了蒙牛自己的品牌。

    蒙牛提出"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表面上看,好像显得自己不够雄心壮志,别人都想着是怎么做到市场第一,成为霸主,统治市场,蒙牛倒好,竟然自己灭自己的威风,要创的只是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但是,仔细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蒙牛人的高明之处。

    当时,内蒙古乳业的头把交椅,铁定是伊利,这是无可怀疑的,不仅在内蒙古,在全国,伊利都是叫得响的品牌,在蒙牛创立的时候,伊利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数十亿元,是蒙牛的几十倍,此时提出要创第一,伊利立刻就会进行清剿,以蒙牛当时的实力,伊利要灭掉它就象是踩死一只蚂蚁般简单。

    但是,除了伊利一支独秀,内蒙古众多的其他牛奶却基本没有自己的品牌,属于消费者的随意购买品,根本没有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蒙牛提出做"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一下子就将自己从众多的小品牌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伊利之下、万众之上的品牌地位和市场关注。

    而且,蒙牛的"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表面上是"第二",但这个"第二"是时刻与第一相联系的。人们只要想到伊利,就会自然想到蒙牛。因此,这个第二,其实借着与第一的关系,时刻在宣扬自己。利用伊利这个第一的品牌,蒙牛轻松地赢得了自己的市场。
蒙牛思维 第二部分 王 妃 原 理(2)
    在宣传上,蒙牛的第一块广告牌子上写的是"做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在冰淇淋的包装上,他们打出了"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字样。把蒙牛与伊利绑在了一起,使双方利益具备了一定的共同点,做大了牛奶行业这块大蛋糕,又不会让伊利对自己的发展产生顾忌,带来可能的恶意的竞争或者是报复。

    同时,蒙牛人还提出了"中国乳都"的概念,全力打造"内蒙古"这个大品牌。在他们看来

    ,一个品牌的地域优势是可以利用的。因为呼和浩特的奶源在全国最优,人均牛奶拥有量也居全国第一,借助这个地域优势,他们在呼和浩特的主要街道投放灯箱广告,提出"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这样的主题,一时间,媒体争相关注,频加报道,也得到了呼和浩特市民与政府官员的关注与支持,而且还打消了伊利的戒心,这不可谓不经典。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东汉末年,民不聊生,黄巾军起义,盗贼纷起,天下纷争,豪杰并立,各方经常厮杀不已,朝廷已经没有能力节制诸侯们的行为,但是,对于朝廷的尊敬,在一般普通人的心中还是存在的,也因此,诸侯们行动的时候每每喜欢强调自己的正统,说自己奉了谁谁的密诏,将对方打作谋反者与不君者,在舆论上取得先机,获得优势。

    汉献帝的时候,天下更是大乱,因宫廷内乱而到京的董卓,依靠自己的武力专权,作威作福,目无朝廷;司徒王允用连环计诛董卓;董卓的将领杀王允;李傕、郭汜一个劫皇帝,一个劫公卿,相互交战不已。

    建安元年,曹操率领青州兵,杀入长安,迎天子汉献帝易都许昌,自此之后,曹操对内以武力挟持朝廷,对外以天子名义号令诸侯,南征北战,四方征讨,抢下了大片的江山。在三足鼎立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由于汉献帝在曹操处,很多报效国家的人还以曹操为正宗,纷纷投奔而来,使得曹操处人才济济,一片繁荣景象。
蒙牛思维 第二部分 走好"品牌的最后一公里"(1)
    原理

    销售终端是离消费者身体最近的地方,售后服务是离消费者心灵最近的地方。这是品牌的"最后一公里"。

    只有走好了这"品牌的最后一公里",品牌才最终真正树立了起来。

    【阐释】

    马克思曾经说过,商品的销售是最后"惊险的一跃",如果不能顺利地实现这"一跃",摔坏的不一定是商品,但一定是资本家。

    马克思说的"惊险的一跃"还只是说商品的销售,走好了"品牌的最后一公里",会使产品更容易销售出去,更得到大家的欢迎,赢得大家的信任和忠诚。就会让企业在最后"惊险的一跃"时,"跃"得更潇洒,"跃"得更优雅,"跃"得更轻松。

    《蒙牛内幕》的作者在谈到终端时说,终端是"水龙头",这个水龙头不打开,我们竭尽全力创造的一切源和流,都将变成死水一潭。终端是"临门一脚",这一脚踢不好,我们从后场到前场的所有泪水与汗水,都会付诸东流。货到终端,传播品牌信息的载体只剩下三个:产品,广告,人。三个载体中,产品已经造就,广告已经成形,人是唯一的可变因素。人的表现,决定着品牌在"最后一公里"的冲刺中是加分还是减分。

    一家企业要获得市场的认同,树立自己的品牌,产品本身过硬是基础,营销宣传是保障,但是,这些都还只是将品牌提升起来了,用形象的话说是品牌起飞了。品牌起飞了需要落地,否则,就只能永远浮在空中,成为海市蜃楼,随风而逝。只有走好了"品牌的最后一公里",品牌建设才算是落到了地上,而不再是浮在空中。

    走好"品牌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达到忠诚度,稳固企业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企业要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应该注意下面几个关键要素:-

    让消费者参与产品的开发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消费者已经日渐细分化,而且想参与设计属于自己的产品的过程,消费者希望得到体验。此外,消费者的需求只有消费者自己才最清楚-

    建设有效的消费者接触点要减少消费者与解决消费者问题的员工之间的层级。只要消费者觉察到他们的需求是被个别关注并被迅速满足,消费者就会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感到满意-

    调节互动流程在与消费者的互动接触中,在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基础上,随时调节企业的营运环节-

    培养优秀的销售人员销售人员的职责不仅是销售商品,还应该包括获得消费者需求信息-

    多种方式销售的建立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产品与服务的多样化,多样化的销售方式与销售渠道的建立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必要。

    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建立企业的忠诚消费者,做好产品或服务的最后一步——售后服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营销学家下过这样的结论:第一,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忠诚消费者,即所谓的"80/20定律";第二,60%的新消费者来自现有消费者的推荐。那么作为企业也应该把重点服务放在这20%的客户上,并通过老客户再发展新客户,再使新客户变为老客户,使市场的雪球在一个个新老客户的维系中,不断前进。

    美国一位营销专家认为,在所有经营趋势中,消费者服务看起来最容易,事实上却是最难掌握的。他甚至认为,在所有的趋势中,惟有掌握消费者服务这一趋势,可以克服竞争者的价格优势;让小公司有能力向大企业挑战——并且获胜;建立消费者忠诚度,并持之有年。

    海尔和万科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蒙牛故事

    在蒙牛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故事:天津一位消费者遇到两个破包,打了三次长途三次市话跑了三次售奶点后,问题依然无法解决。忍无可忍的他向报社写了投诉信。

    从此以后他不仅可能再也不选择蒙牛的产品,而且通过他的投诉信,会使其他选择蒙牛产品的消费者对蒙牛的产品及服务产生怀疑。虽然这样的事情仅是个案当中的个例,但是可以从中发觉:蒙牛的售后服务环节隐藏着缺陷。

    为了加强这"最后一公里",蒙牛进一步进行了改革。无论是在北京本部提出的"一切工作都用第一品牌的尺度来衡量"的服务理念,还是开展的"行政人员下终端,体验终端冷与暖"的活动,或者是冒雨夜访投诉户,都说明蒙牛加强"最后一公里"的决心。难怪有个商户这样形容蒙牛:"你们的产品是乳业里的可口可乐,你们的员工是乳业里的海尔人。"

    海尔:从用户的抱怨出发

    海尔集团有两个口号:一是"用户永远是对的"。这是海尔人的真正信仰,不是谦虚的客套话。二是"决不向市场说不",并把它变成海尔人的实际行动。海尔人新开发的许多市场,就来源于用户的抱怨。

    1996年10月,张瑞敏在四川出差时,有人对他说:"海尔洗衣机的质量不太好,排水管经常堵塞。"这是用户有针对性的直接抱怨。张瑞敏立即派人向用户作深入了解。

    原来,四川一些农民,把洗衣机买回去以后,不是专门用来洗衣服,而是经常用来洗地瓜。面对这种情况,张瑞敏认为:"我们决不能因此责怪老农说,你怎么能用洗衣机来洗地瓜呢?这只是说明市场有了这种需求。"于是,他向有关部门下达指令:开发能洗地瓜的洗衣机。张瑞敏认为:开发产品不能从"洗衣机"的定义出发,而应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没有过多久,一种能洗地瓜、土豆等多种农产品的洗衣机,就由海尔人开发出来了。一个全新细分的市场——"农村多用途洗衣机"市场,就这样被海尔人创造出来了。
蒙牛思维 第二部分 走好"品牌的最后一公里"(2)
    1997年,广州百佳超市的门前,放着一台海尔展示柜和一台微波炉。百佳超市的营业员,从展示柜中取出冷藏的肉串,放在微波炉里烤熟,然后放在外面出售。不过有的时候烤得多了点,或者消

    费者买得少了点,熟肉串放在外面的时间一长就凉了。营业员就想,要是作冷藏用的展示柜,同时也能够保温,那该有多好。在海尔冷冻设备有限公司的人回访时,营业员把这个

    想法不经意地说了出来,这立即引起了回访人员的注意。另外,一位住宾馆的客人说过这样的话:"说展示柜能够保鲜,但是我把一杯热腾腾的咖啡放进去,怎么保鲜呢?"这再次给海尔人启发:消费者需要能够制热保温的冷藏柜。这就是市场!他们加紧研制。仅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一种新产品——"双温"展示柜便诞生了:它的上面两层可以加热,并能把温度保持在30℃~50℃之间;下面两层可以冷藏,温度可以控制在0℃~10℃之间。这种新型展示柜,运到广州等地后,一夜之间便销售一空。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产品,但可以有百分之百满意的服务"——海尔人的这一星级服务观点可以作为加强售后服务建设的指南。
蒙牛思维 第二部分 选才"三合论"
    原理

    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并不是由他的学历、能力、经验等来定义的,而是由他与将从事的岗位的契合程度来定义的,只要是合适时间合适地点合适岗位的人(称为"三合"),就是人才。

    【阐释】

    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于人的认识,经过了人力成本、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等发展阶段。

    关于什么是人才,也有很多误解,曾经深陷在学历、能力、经验、素质等硬性条件中不能自拔。不过,现在大家关于人才的认识,已经越来越回到了正轨,回到了招聘人才的目的上来。

    招聘人才的目的是什么?不是用他的高学历、高素质、丰富经验来作为摆设和炫耀,而是希望他们的学历、素质、经验能够为企业所用,给企业带来价值。如果不能实现这个目标,那高学历、高素质、丰富经验与无用便是等同,因此,适合才是最重要的,适合岗位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并不是由他的学历、能力、经验等来定义的,而是由他与将从事的岗位的契合程度来定义的,只要是合适时间合适地点合适岗位的人(称为"三合"),就是人才。离开了具体的环境来谈论人才,不过是胶柱鼓瑟、缘木求鱼。

    让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上马杀贼,则书生肯定不是好的人才,但是如果让书生写奏章,作诗赋,则立刻显示出他的专业优势,说不定倚马千言可待。

    这样说来,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倒并不是由他自身决定的,而是由选择他的人决定的,看这个选择的人有没有能力将他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我们经常看见在一个企业不怎么样突出的人,换个环境就脱胎换骨了。这可能就是"人挪活"的真正原因吧。

    古语有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与能力专长,一个企业所应该做到的,就是让员工的能力与目标岗位所需要的才能相匹配,即能岗匹配。能岗匹配包含二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某个人的能力完全能胜任该岗位的要求,即所谓人得其职;一是指岗位所要求的能力这个人完全能达到,即所谓职得其人。能岗匹配原理指人的能力与岗位要求的能力匹配,这种匹配包含着"恰好"的概念,二者的对应使人的能力发挥得最好,岗位的工作任务也完成得最好。

    能岗匹配原理的核心要素是:最优的不一定是最匹配的,最匹配的才是最优选择。即职得其才,才得其职,才职匹配,效果最优。

    因为一个人的知识、能力、经验、事业心、意志力、品德等多方面的素养不同,造成了他与其他人之间的能够承担的责任、权力、荣誉等方面存在着差别。人与人之间也有专长的区别。不同的专业和专长,不能有准确的能级比较,一个优秀的电脑专家不能和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师比较他们之间优秀的等级和差别。

    同样,不同层次的岗位对能力的结构和大小有不同要求,例如,处于高、中、基层的人员对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现场操作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不同的要求就有显著的区别。不同系列用一层次的岗位对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当一个人的能力大大地大于岗位的要求时,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就会感到压抑,积极性也会受到挫折。此时,人才必然会自我寻求发展的机会,企业的人员流动率就会大,优质的人才会流向适宜他的工作和企业,这是一种企业和个人都受到伤害的情形。而相反,当一人的能力小于岗位的要求时,也就是说,他无法胜任组织交给的工作时,他不仅个人的工作做不好,组织的业绩也会迅速下降。如果他本人处在一定的领导岗位上,他的团队就缺少战斗力,他本人的威望迅速下降。此时,人心涣散,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均受到挑战。这是任用人失败的例子,会对企业产生恶性影响,必须迅速加以纠正,这是企业受到严重伤害的情形。只有做到能力与岗位的要求相匹配时,才是组织成熟的标志,也是组织进入稳步发展的前提。

    除了人才的"三合"观念外,我们还认为,人才必须认同企业的文化,遵从企业的价值观,否则,即使是达到了"三合"的要求,也不是企业最好的招聘对象。只有认同企业的文化,遵从企业价值观的人,才会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企业的发展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否则,很可能出现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利用公司的资源干自己的私活。

    蒙牛的卫生工

    讲到用人标准,牛根生曾经说过:从人本管理的角度看,人人都是人才,就看放的是不是地方,这是一个人岗匹配的问题。

    所以,在蒙牛选卫生工的时候,不是选那些文化程度高的,或者是家庭条件特别好的,因为这样的人对自己职业的目标绝对不是一个卫生工,也许他关心的是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许他想知道人民币汇率升降对国内投资者的影响……唯独不关心工厂的卫生,从而导致他们不会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放在简单的卫生工作上。蒙牛选择的是老实敦厚的农村妇女,因为这份工作对平常基本上没有什么经济收入的农村妇女来说显得弥足珍贵,重视自己的工作,才有可能

    将工作做好。这才有了蒙牛工厂纤尘不染的卫生状况,才有了每天生产的"安全、卫生、营养、健康"的蒙牛食品走向全国,甚至漂洋过海。

    鸡鸣狗盗之徒的作用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

    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

    孟尝君患之,遍回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

    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

    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这是关于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的一个故事。孟尝君好客,门客达3000多人,其中能人无数。秦昭王一直对孟尝君很欣赏。

    齐湣王二十五年的时候,孟尝君到了秦国,秦昭王立刻以孟尝君为宰相。但是,这一任命损害了一些人的利益,他们就到昭王处诽谤孟尝君。听信了这些流言蜚语,秦昭王就将孟尝君囚禁起来,准备在合适的时候杀掉。

    孟尝君只得派人求昭王宠爱的妃子帮忙,这位妃子说,只要你能够给我一件你送给昭王那样的狐白裘,我就帮你说话。可是,孟尝君只有一件,已经送给了昭王。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个门客说自己可以弄一件来。当天晚上,他潜入秦宫,扮狗叫引开卫士,将狐白裘偷了出来,送给了妃子。

    妃子果然在昭王处为孟尝君说好话,昭王也就将孟尝君放了。为防夜长梦多,孟尝君立刻就改名换姓向边关奔去。而秦王也后悔放出了孟尝君,很快就派出人马追寻孟尝君。孟尝君到边关的时候,天还是黑的,如果等到天亮,一定会被秦兵逮住。在大家都毫无办法的时候,一个门客学起了鸡叫,瞬间全城的鸡都叫了起来,秦兵就把城门打开了,孟尝君顺利的逃离了秦国。原来,秦国有鸡叫则开城门的规定。

    起初,孟尝君把这两个鸡鸣狗盗的人作为自己的门客的时候,其他的门客觉得很没有面子,到孟尝君在秦国危难的时候,却是他们两个救了孟尝君。经过这样一件事情,门客们都非常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