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1250均线交叉法则(包括金叉死叉) 第七节  久分必合    合久必分

为了方便阅读《三线开花理论》,请记住我们的域名www.gupiaoshuji.com 股票书籍
    所谓“久分必合,合久必分”,是1250法则中讲到的均线系统存在“合”、“分”现象,即1250均线系统中的各条均线,存在着“久分必合,合久必分”的关系。也就是:当20日均线与120日均线和250日均线分开太久以后,它们就有向一起靠拢交合的要求趋势;若20日均线与120日和250日均线胶合缠绕在一起时间太久的话,它们就有分离的要求与趋势。

    1、什么是合久必分?(即预示上涨形态)

    “合久必分”,是指股票价格走势在经过下跌后形成的震荡筑底形态,其股票价格走势在多次市场行情中表现并不突出(涨跌幅都并不太大),从长期形态上看是处于震荡形态,此时120均线与250均线往往处于走平或微跌的状态,20日均线也就盘绕着120日和250日均线在盘整,此时即是所谓的“合”,“合”的意思就是指均线处于胶合状态。

    由于我们分析的是20日与120日、250日均线的关系,也由于250均线在这样的形态走势中,往往与120日均线形成胶合或距离并不远的状态,为方便起见,我们(不妨将250日均线视同与120日均线重合)主要分析20日均线与120均线的“合”“分”关系。

    2、如何应用合久必分形态?

    如果20日均线与120(250)日均线处于胶合状态,可见股票价格走势已经盘整了很久了。这时可能会发生“分”的现象,即20日均线开始离开120日均线,形成均线开放式上涨,而随后股票价格的涨幅也会较大。“回头望月”、“快马加鞭”和“顺水推舟”这三种走势形态都是应用了“合久必分”的原理。但“合久必分”还是应单独作为一种形态来研究。

    3、“合久必分”与“回头望月”、“快马加鞭”和“顺水推舟”这三种走势形态的区别?

    前三种走势形态,都有20日均线上穿120(250)日均线这样的“穿越”形态,也就是20日均线明显以一个角度在穿越120日均线;而“合久必分”形态,20日均线虽然也是穿越120日均线,但往往穿越形态不明显,呈现粘合状态而又分离的现象。(例子P213图)该例三条均线形成胶合缠绕的状态的时间跨度有长达2年多的时间,金叉不放量,死叉也不暴跌,其走势远远落后于大盘走势。

    4、合久必分的前期技术走势特征:即“合”的状态。

    ①20日均线与120(250)日均线形成胶合的状态,两线距离并不远,形成“合”的状态。

    ②20日均线与120(250)日均线金叉后不放量,死叉后也不暴跌。

    ③从长期走势图型看,是长期的盘整走势,没有市场表现,即使有点涨幅也是被大盘走势给带起来的。

    ④涨跌不突出,股价在一定的区间震荡,远远落后于大盘涨幅。

    5、合久必分的后期技术走势特征:即“分”的状态(P214)。

    ①经过长期盘整后,20日均线开始“粘”过120日均线,并逐步放出较大的成交量,形成“叉后量”,股票价格也开始大幅上涨;

    ②20日均线加速分离120日均线,形成均线系统多头排列;

    ③均线系统开始出现像喇叭花一样的开放式发散形态。

    6、合久必分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注意这种形态的走势往往前期没有什么提示,而且由于是20日均线“粘”过120日均线,对此发出的买入信号并不迫切和明显,所以投资者在分析的过程中往往会将它们与其前期走势类比,并忽视了这种“叉点”的买入信号形态。

    其次,“合久必分”形态给出的确认信号,就是随后股票成交量的有效放大。这一点与“回头望月”、“快马加鞭”和“顺水推舟”这三种走势形态是一样的,但对于“合久必分”形态,最好在有成交量放大的确认走势后再介入,虽然买入价格可能高许多,但不必承担假信号的风险。

    第三,“合久必分”的走势形态在120日均线与250日均线出现胶合与交叉的状态时,往往可靠性更高。

    第四,若120日均线与250日均线分离度大,距离较远,则出现“合久必分”形态的均线参考就困难了许多,且容易出现较多的假信号。

    7、反向的“合久必分”(预示下跌的形态)

    反向的“合久必分”,是指在高位长期盘整后,20日与120日(250)日均线也会产生合久必分的走势,随后股票价格大幅下跌。

    这种状态我们可以发现与前面讲到的20日均线下穿120日均线时,发出的卖出信号相类似。

    由于股票价格在高位长期盘整的例子并不多,因此也不容易出现20日均线与120日均线长期处于“合”的状态。(例P216)

    8、什么是分久必合?(重点分析)

    分久必合的技术含义:即20日均线与120(250)日均线分离的太久了以后,必然产生“合”的要求与运行趋势。

    “分久必合”的原理:股票价格在经过大幅的上涨(或下跌)后,20日均线远离120(250)日均线后,必然产生均线之间的相吸作用,此时不论是20日均线靠拢120日均线,还是120日均线靠拢20日均线,都是“分久必合”的走势形态。(例子P218)

    9、“分久必合”形态与“合久必分”的区别?

    ①两者的趋势不同。“分久必合”趋向于“合”;而“合久必分”则趋向于“分”。

    ②“分久必合”注重的是盘整走势,往往是平台走势;而“合久必分”注重的是趋势分析,并由此判断是上涨行情还是下跌行情。

    10、如何应用“分久必合”形态?(重点关注)

    一是上涨状态的“分久必合”形态。这种形态也有两种:

    ①高位平台整理的走势形态,是20日均线上穿并快速离开120日均线,当20日均线达到相对高位后,开始高位盘整走势,并从快速上涨的趋势逐步转为平坦的走势,即平台整理。这就是所谓的“分”。而此时120日均线开始上升并向20日均线靠拢,从而趋向于“合”。这是上涨状态的“分久必合”走势。(例子P218)

    应用:在20均线与120日均线先没有达到“合”的状态前,以不介入为好。因为在股价达到相对高位后,股价的走势都是盘整走势,除了能在盘整市中操作好高抛低吸的投资者外,一般投资者介入后都无所作为,只好跟随其进入漫长的盘整走势,因此也就耽误了时间,还平添了一丝风险。

    ②“双”靠拢的走势形态,是当股票价格大幅涨升,20日均线穿越120日均线后,出现快速分离现象,当股票价格达到高位后,20日均线上涨趋势趋缓、走平,并转化为下跌的走势,而此时120日均线逐步上升并向20日均线靠拢,形成两条均线相互靠拢即“双”靠拢的走势形态,这也是一种上涨状态的“分久必合”走势。(例子P219)

    应用:当出现“分”的走势后,若投资者错过了买入点,而在后期的上涨过程中也未及时介入的话,在股票价格大幅上涨后,就不要高位追涨了,因为根据“分久必合”的道理,20日均线与120均线、250日均线分离太远了,时间太长了,就一定会向再次合拢的趋势运行。由于此时120日均线还在低位,这种“合拢”趋势就有一定的风险,若20日均线向120日均线“合拢”,而买入此股票,往往会被高位套牢。因此该形态的股票以不进入为妙。

    二是下跌状态的“分久必合”形态。(逃顶或止损并等待时机)劝戒投资者要赶快离场

    所谓下跌状态的“分久必合”形态,是指股票的股价形成了20日均线死叉120日均线的卖出信号,并且250日均线同时反压股价的走势,随后在大势(大盘)不好的情况下,股票价格大幅下跌,这时20日均线快速向下分离120日均线,股价快速探底达到相对低位,并开始低位反弹盘整的走势(这就是所谓的“分”,)。这时,20日均线从快速下跌的趋势,逐步转变为平坦的走势,而此时120日均线开始下跌并向20日均线靠拢(这就是所谓的“合”)。例子P220

    应用:

    (1)当出现股票价格下跌走势的“分”的趋势后,投资者应当毫不犹豫的卖出股票,而不是动想抄底买入,在20日均线与120日均线先没有达到“合”的状态前,投资者不能介入。在后期的下跌过程中也不必急于介入抄底。此时一般的股价走势都是反弹盘整走势,如果投资者没有买到相对的低位,便无法取得好的利润。投资者若持抄底心态买入后也会无所作为,并会随之进入漫长的盘整走势却不能获利,反而耽误了时间。

    (2)如果遇到股票价格长期盘整后的大幅下跌,也不要轻易在低位抄底,因为“分久必合”的道理,虽然20日均线与120日、250日均线分离太远了,时间也很长了,会有再次“合拢”的趋势,但由于120日均线仍在向下运行,所以这种“合拢”趋势往往是120日均线靠拢20日均线,如果此时介入此股票往往需要面临长期盘整的走势。若20日均线靠拢120日均线并向上穿越120日均线,往往会被处于下跌趋势的120日均线反压向下再次暴跌(如大庆联谊99年1月走势),使得前期介入的投资者处于“抄底套牢”的尴尬处境。

    (3)由于股票价格走势往往在20日均线与120日均线“合”后,再由相互的关系而演变新的走势。所以投资者对于这种走势形态的股票不妨耐心等待20日与120日均线演变出新的走势形态后,再做出稳妥的判断与决策。

    11、“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总结

    “合久必分”是分析买入获利的机会,或卖出回避下跌风险的机会;而“分久必合”却没有买入卖出信号的标示,好象并没有什么作用,其实不然。“分久必合”是在向投资者起到劝戒的作用,它提示的是,要忍耐,要等待时机,要有一定的取舍,才可在高风险的股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们还可以从广义上来理解它的市场含义:“长期筑底的股票,一定要上涨!”“世界上没有不跌的股市也没有不涨的股市!”“涨多了要跌,跌多了要涨!”

Powered by 股票书籍 股票电子书 © 2009-2010 www.gupiaoshuji.com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