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致远

为了方便阅读《人生历程》,请记住我们的域名www.gupiaoshuji.com 股票书籍
    【人物简介】

    年龄:杨,32

    成名之路:雅虎的创始人

    职称:杨,雅虎负责人

    形象:杨,喜欢成为焦点

    成长地方:杨,旧金山

    最喜爱的披头四成员:杨,保罗麦卡尼

    鞋饰:杨,西装袜

    【人生历程】

    网际网路正如浩瀚无边的资讯荒野,而杨致远与大卫非罗就是其中开疆辟地的最佳拍档。

    大约在三年前,当时还是博士班学生的两人非常狂热於将自己喜爱的网站建成目录放在网际网路上。当时他们将这个网站目录随意取了个名字叫「雅虎」,从此就在史丹佛大学校园内的拖车办公室中搞了一年,渐渐地,他们花在此处的时间越来越多,而花在课业上的时间越来越少。

    今天他们的这个嗜好已经转变成为最成功的网际网路事业之一。这家上市公司如今在全世界都有投资。根据去年十二月的统计显示,雅虎网站的上网人数平均一日就高达两千万人次。1996年,雅虎的广告营收成长超过一千个百分点。在年龄尚未达到足以参加美国国会议员竞选时,杨致远与非罗,这两位雅虎创办人便已然异军突起地成为网际网路帝国的共同创始人。

    当雅虎第一次受到投机资本家的注目後,这两位不经意的史丹佛学生立刻转身一变,成为追求矽谷梦想的代言人。他们在杂志封面上的装扮仍然和平时工作时一样——光著脚丫,身著衬衫和牛仔裤。他们是所有拥有数据机与梦想的人的偶像。

    这些天来,不论是雅虎公司或者是两个创始人之间那种惯有的随意与团队精神看起来似乎有点紧绷。目前公司员工将近两百人,无论是楼下的七尺高填充Gumby玩具或是楼上放置的发球机器都无法掩饰:雅虎正在转型成为一个大公司。两人仍然光著脚到处忙著,生性外向的杨自然倾於处理人际事物,而非罗则更勤於技术方面的钻研。

    我们访问的当天,正好有摄影记者紧跟在杨致远的後面。在媒体层层包围中,我们的录影访谈也被从史丹佛来的纪录片制作小组摄入他们的镜头中。杨致远办公室的白板上写著日文汉字「kanji」,显示他们正在准备和日本Softbank合资经营的日本雅虎的筹备工作。虽然双方结盟事业才刚起步,离目标尚远,但杨致远似乎已经迫不急待地希望将消息传到华尔街分析家与记者们的耳中。

    另一方面,非罗却在1996年二月放弃了原先的主管头衔,钻回他熟悉的程式设计领域。他甚至将原来的正式职称雅虎总裁改为「简朴雅虎人」,并将这个别号坚持贴在廉价买来的个人电脑上。事实上,这位简朴雅虎人完全投入网站经营的工作,几乎没有娱乐或个人生活可言,而且经常缺乏睡眠。接受访问对一向低调的非罗来说是个痛苦的经验。当杨致远和副总统高尔密切来往时,非罗却想不起是否曾和高尔见过面。

    虽然两人面对成功的反应明显不同,但对金钱的态度却是一致的——都不感兴趣。他们都表示未曾添购任何大型物件,旅行时也仍然乘坐经济舱,金钱对他们来说无多大意义。

    杨在他们位於矽谷的办公室接受News.com访问。

    雅虎与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似乎越来越激烈。

    Yang:是的。竞争让我们学到两件事情:第一是确立我们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在晚上闲聊时曾提到:「如果没有竞争对手的话,我们便不会成为一家真正的公司。」这是一种自我称许的说法,不是吗?

    第二就是永远不要和微软竞争。如果他们想和你竞争的话,赶快跑开,你可去做别的事情。

    所以我们决不和微软竞争。而且我们相信微软可以使用雅虎的网路服务。我们不仅帮他们引进客户,也可帮他们销售软体产品。当然他们很有可能会进入这个市场。但我相信市场空间足够容纳一个以上的对手。网路业并不像软体业,或许比较像媒体业,无论是哪种媒体——杂志、电视或有线电视,顾客的选择不会只有一种。我们相信多种选择的。所以这就是你看到的现象,几家对手互相竞争较劲。让顾客有所选择总是好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要成为顾客的其中一种选择,而不会在乎我们的对手有多少。

    杨致远:全为兴趣

    你是如何和大卫合作的?

    杨:大卫当时是我在史丹佛修习一门电脑结构(computerarchitecture)科的助教。有次教授给我的作业打了一个最烂的分数。我拿到後就跑到助教那里去抱怨。

    之後分数改了吗?

    杨:没有。

    後来我进了研究所在找一个实验室夥伴。当时大家都知道,无论做什麽,找大卫准没错。因为他是少数最聪明的学生之一。他的科技专业是一流的,同时也有生意头脑。他总是像磐石一样沈稳——从不慌张,非常稳健。我们在共事之前就已经是好朋友。我们的友谊对创业很有帮助。

    你是在什麽时候感觉出你是在创造雅虎事业?

    杨:我们以前从未将雅虎看成是事业,直到它真正变成一个事业。当我们面对这个事实时,我们的态度是:「好吧,我们现在必须规划下一步。」网际网路就像疾驰火车一般朝著我们驶来,而我们还在半哩之外忙著铺铁轨以防火车出轨。我们从开始便有这种感觉。

    身为公众人物,你可能承受不少压力吧?

    杨:我想是的。每一季华尔街对我们的分析报告有好有坏。我认为我们必须持续且清楚地把公司相关讯息传递给华尔街,同时也必须谨守规范。

    你如何对华尔街叙述你的公司?

    杨:公司的宗旨自上市以来都是一样的——我们非常清楚我们身在什麽样的行业,我们是一家知名的网路导览公司。我们的做法是要尽量争取网友上网,并协助他们连结线上的其他资源。我们未来将致力於公司的成长。我想利润对雅虎而言是意外的收获;做为一个有制度的公司,我们会努力使收支平衡。在未来的几年中,我们都将致力於使公司的经营能保持在收支平衡的状态。这就是我们自始至终一以贯之的宗旨。

    雅虎已经开始与其他公司结盟,比如说和日本Softbank成立日本雅

    虎,与Ziff-Davis合办杂志。你一开始就知道合夥对公司的重要性

    吗?

    杨:我不知道是谁先想到合夥对公司的策略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我想我们都很清楚,不可能事事躬亲,因为那是很费时的事情。而且我们相信网际网路发展的速度是任何一个企业很难独力追上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和其他公司集中资源共同开发,相信彼此都将会受惠而且加速各自公司的成长。这是必然的现象。我们目前有许多的企划案都必须找合夥人一起来做。我们所寻求的合夥关系,必须是对雅虎、结盟夥伴以及一般使用者都有利的,让大家都是赢家——如果情况不是如此,这样的合夥关系就会窒碍难行。

    我们和许多媒体公司合作,包括电视公司和他们的地方结盟电视台。目前合作的分公司有二十家。我们并不想自己制作节目,也没有设备,更不想进入电视业。但是藉由合夥关系——例如,每晚我们有一个叩应单元,让观众尽可以打电话来问我们诸如「我们在写一篇关於如何将树上的猫弄下来的故事,你是否可以告诉我们所有相关的网站位址」一类问题,然後我们就提供相关资讯给他们。

    也许我们今日最大的资产就是经年发展的合夥关系。

    你是个技术人才,公司刚成立时又只有二十几岁,你曾有过任何企业管理方面的训练吗?

    杨:大卫和我本来都不是做生意的材料。我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我们并不全然用做生意的角度来看事情。我们比较像产品制作部门的人;我们会钻研於如何制造出最棒的产品,而不会把精神花在谈生意上。

    但我在过去两年半中学到许多。事实上我们两人在过去两年半中所学的比我们一生中能够学到的还要多。

    一旦跳进这行业,你不是往下沈就是浮上来。我们两个都颇具竞争性,所以我们一定会力游求生,想尽法子浮出水面。我尤其喜欢和人接触,也从中学到许多,虽然我还不认为自己在做生意方面很行,但能因此和各界人士接触实在是种非常棒的经验。而当你对这样的事感兴趣时,你就会更想去接触它。

    当你和比你年长许多的人谈生意时,会有压迫感吗?特别是在公司

    上市之後?

    杨:我从未有过这种感觉。我想也许是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是全新的事业。我们向人们求助,人们也相对地来向我们请教。所以我想一开始——从和投资者谈判、公司上市到合夥结盟——我们自然难免紧张,有时也会感到有压迫感,但最後我们总是有信心把事情做好。

    现在想了解一下你的性格。世人对你的关注、突然累积的财富,是否对你的生活有所改变?

    杨:大卫和我都没有改变。我们是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就开始经营雅虎。如果我们真的喜欢钱的话,早就可以在人们捧著钱财来找我们时就将雅虎脱手卖出了。我们白手起家,所以也没有什麽可损失的。我想正是基於这种心态,所以我们才可以放手去做。

    说实话,我每天只看盘一次,收盘时甚至连自己的持股总数都不清楚。现在这些对我都不重要。我才二十八岁——不缺钱,也不需要钱,我也不想付太多的税。我所有的财产都是纸上的,并且都在股票上。数目大得不像是真实的,但都无所谓,因为那些钱比我一辈子所需要的还多,我更不需要赚比这些钱还多的钱。

    大卫和我都是很节省的人,也比较趋於价值取向。我不主张浪费金钱也不喜欢做散财童子。我认为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过得好,同时也必须要能有所贡献。

    也许到四十岁时,我会厌倦这一切,找些不一样的事情来做。不过,目前我们现在的想法就像一般二十或三十出头的人一样。

    矽谷的政治意识似乎比过去浓厚。你认为这种现象是由新一代企业家,如你自己,所主导的吗?

    杨:矽谷向来都是只关心自身的利益。这也不是一件坏事——至少我认为这是正面的。但我认为矽谷制造的产品不仅影响全国,也影响全世界,程度之深之广使得许多人想要知道我们成功的素,同时圈内的人也开始思考如何能够继续维持荣景。我想许多人会认为矽谷的人,应该已要开始著手解决许多诸如担保诉讼或侵犯隐私权等议题。而我们身在矽谷的人其实也有话要说,我们应该要让各界人士清楚我们的立场。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是推动新意识的一员。本区新一代的成功企业家在身负公民义务的使命下,总是想为本区的成长尽一份力量,并致力扩大经济效益,但我并不喜欢「新一代企业家提高了政治意识」此类说法。

    我认为矽谷的前辈们已在首府为矽谷做了许多推广活动。所以我想这应该纯粹是媒体自找题材作文章罢了。而且我认为新政治意识与网路公司的兴起并不一定有必然的关连。应该是矽谷本身政治发展的自然现象。

    我想高尔副总统和柯林顿总统之格外重视矽谷,也对矽谷所谓政治意识高涨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换句话说,即使没有网际网路,这种现象还是存在的(当然如果没有网际网路,他们也许就不会那麽重视矽谷了),但我不认为纯粹是我们的因素。

    但是二十八岁的你,便已晋见过副总统高尔。

    杨:就算我现在是四十八岁,而且正在经营或开创雅虎,也仍然会抱持一样的看法。这完全是产业成熟的问题,而不是经营者的问题。我们也许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件事。我认为产业如果到达成熟阶段,就势必要与政府互动。我们现在的做法就是以合作的态度来与政府进行互动,我们不想一味自行其路,然後等到时机已过才开始想办法与政府建立互动关系,这是不健康的做法。

    我知道最近人们对於网路搜寻是否应该包括成人网站有不同的意见。

    杨:我们主张言论自由,也赞同第一法案修正案。我们知道人们有权刊登广告,即使是那些毫不神圣的广告——不可否认的,这些是我们社会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

    自由市场最根本的机制就是能够利用广告去影响消费者。所以我会以审查尺度来看色情广告的相关议题。拒绝刊登某些广告就是阻绝他们与消费者沟通的机会,特别是针对色情广告来说,这是非常困难的决定。但是,有些东西是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是否对健康有益或者有害的,所以我们不登香烟广告,也不登烈酒广告,因为我们知道这两者对健康都有害。但是我们对於刊登色情广告的立场就无法这麽断然,所以我们设定了两点政策:

    (一)特别注意这些广告是否符合规定,如外观或诉求是否恰当;

    (二)广告必须针对非常特定的目标。使用者会因为真正有需要才会

    上网查阅找寻资料。只要能够遵守上述两项规定,我们实在没有理由拒绝刊登这样的广告。

    另外也有一种人认为我们应该自订审查规范,不仅针对广告也包括其他的内容。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做法,因为当时废止CDA[传播自清法案]的主张,就是为了既要保障人们享有第一法案修正法的权利,同时也要想办法找出保护儿童的方法。过分偏袒任何一方都将使原来的目的失去意义。

    这是我们的看法。除非我们能够研究出一个方法,解决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否则如果我们全然接受色情网站刊登广告,不但没有帮助也可能会危害到我们的企业。所以,我们应该眼光放远,不要过於短视,要为长远打算。

    你对分级做法有何看法?有人提出业界先自行使用过滤软体来执行分级,以免政府最後强加任何审查制度在身。但无论是由哪家生产,分级软体本身也还是一种审查,不是吗?

    杨:对。我认为界定评等分级制度在未来的几个月或一年中将会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但这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电视节目、电影或音乐都经历过所谓的分级大战。假设你最终终於想出一套界定完整的分级制度,我认为执行的关键还是在於必须促使人们自己去做分级。而当人们真的在心里对内容做了分级时,你便要更进一步地引导他们:「这里有个更好的分级方法。」给予他们动机采用更好的分级方法来评等内容。

    但是我们并不排除那些没有经过分级评等的内容,因为要争取到关键大众上网还需要一段颇长的时间。如果雅虎突然斩断其他网站资源,只留下那些经过评等分级的网站内容,那不仅不利於网站的发展,同时对我们的经营也有影响。

    雅虎新聘提姆库葛为执行长之後,你们两位未来将扮演什麽样的角色?

    杨:大卫仍然是总管技术部门的执行长。他的责任是确保雅虎网站规模领先全球、时时顺利运作、设备齐全并有足够的频宽[与]机器。他也需要规划应付新的挑战。比如说,如果多媒体上网或是高速存取变成事实时,我们应该如何因应?所以,他多半是从技术角度切入公司的经营。

    我则负责公司的业务发展,关心的事务诸如「在未来一年中如何维持竞争力」、「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给网友」或者「如何成为业界的典范以创立更多的结盟事业」等。

    我们的角色应该是影响别人而不是控制他们。对我们而言,我们两人的成功是在於我们让雅虎的员工相信:没有群体利益,也就没有个人的实质利益。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人们拒绝我们比接受我们的次数还多——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只是协助他们朝正确的方向走。

    我们主要是扮演好协助的角色。不但继续努力让雅虎越来越好;我们希望和其他产业合作,互为对方的好夥伴。

Powered by 股票书籍 股票电子书 © 2009-2010 www.gupiaoshuji.com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