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博弈论下篇 余论  关于公平博弈的讨论

为了方便阅读《股市博弈论》,请记住我们的域名www.gupiaoshuji.com 股票书籍
    ——公有制资本市场的构想

    前面从操作的角度探讨了股市博弈层次的问题。下面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讨论一下博弈中的公平性问题。规则的公平性是决定人们对一个竞局参与的积极性的根本原因,也是这个竞局自身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保证。如果孤立地考虑股市博弈,那么尽管存在主力机构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干预市场等现象,但总的来看这个博弈仍然是公平的。因为其中不存在规则上的不平等,主力的优势是以其资金实力为基础的,而且大资金在带来这些优势的同时也带来进出困难等劣势,主力在操作中也有输的可能。由于股市博弈这种相对公平的特点,使得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吸引着众多投资人参与其中,并使得它能够长期稳定发展。

    但股市博弈的背后却掩盖着财富分配过程中深层次的不公平博弈,只有对证券市场的运行规则进行适当修改才能消除这种不公平,使证券市场能够更好地发展,并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公有制资本市场的基本思想

    (一)公平分配原则

    1.商品交换是一个博弈过程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中指出:商品的价格一般不等于商品的价值,商品价格的运动规律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它是由市场决定的。但马克思对市场确定商品价格的具体机制没有深入探讨,留下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象股市这类高度发达的市场的发展,今天我们可以有条件对价格机制有更深刻的理解。

    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劳动的交换,商品的价值是蕴含在商品中的劳动。这个定义反映的是商品最本质的价值,但在实际商品交易中很难找到一种可操作的方法来确定这个价值。首先,生产不同商品所需的劳动是不同质的劳动,劳动的强度、难度、知识密集程度都不相同,同等时间的劳动产生的价值也必然不相同。其次,计算劳动的价值还应该考虑劳动的有效性。如果从事的是一种没有用的甚至是负作用的劳动,那么劳动强度再大,需要的知识再多也不创造价值甚至创造负价值。一种劳动的效果如何,有时比劳动的强度和难度更难判断。有时一种有价值的劳动会被长期埋没,没有人能理解它的价值。最后,就算能设计一些计算劳动价值的方法,但每个人对每种劳动的价值也都会有不同计算方法,根本找不到一种能被所有人接受的统一算法。所以,用劳动定义的价值,虽然在概念上可以反映价值的本质,但在操作中是无法定量的。

    一般认为商品的价格是围绕价值波动的,但由于价值难以确定而价格是容易知道的,实际上不可能预先知道商品的价值再依此确定价格的波动空间。相反根据价格是围绕价值波动的论断可以反过来根据价格的波动空间确定商品的价值,这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我们可以把某种商品一段时间的价格收集起来,求出移动均线,以此反映该商品这段时间的价值。熟悉股票移动均线的人都知道,这样处理相当于制作移中平均线,只能得到一段时间之前该商品的价值,而无法确定现在和未来该商品的价值。

    所以,商品的价值是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发现的,是交易的结果而不是交易中用以确定价格的出发点。只有在知道了商品的价格之后,才能根据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原理利用价格的移中均线确定价值,而不可能先知道价值再据此确定价格。在经济学中把市场产生价格并由此确定商品价值的功能称做价值发现。

    市场的功能是通过确定价格发现价值而不是根据价值确定价格。在研究价格产生的机制时,不能从价值出发,而要从其他可定量的概念出发。研究市场交易过程可以发现,成本价值和使用价值在确定商品价格时是起到重要作用的。比起价值概念,成本价值和使用价值要表面得多,但正因为是表面,所以它们才容易定量,才能成为确定价格的出发点。

    一种商品的成本就是形成商品的过程中所有支出的总和。在商品交换中,成本价值对价格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作为商品的出售者,卖方所能接受的价格底线一般是商品的成本价值,低于成本交易意味着赔本,这是没有人愿意做的。商品的成本价值经常决定了商品的最低价格,在商品交易中主要通过卖方起作用。

    在一次交易中,卖方卖出商品,收回成本,同时获利,实现自己劳动的价值;而买方付出金钱,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样成本的商品,使用价值越大,对买方越有用,则买方越愿意出高价购买。买方价格的底线是和商品的使用价值相联系的,买方可以出一个比商品的成本价高得多的价格购买一种商品,所以,使用价值与商品的最高价相关,在交易中主要通过买方起作用。

    有了这两个参照点,我们可以对商品价格的形成过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卖方在交易中能够接受的最低价格是商品的成本价,在这个基础上他希望越高越好;买方在交易中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是与商品的使用价值大小相联系的,在这个基础上他希望以更少的钱购买。交易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存在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实现交易。当然实际情况还要更复杂一些。第一,商品的使用价值一般是难以用货币量化的,而且,同一种商品不同的人买去有不同的用法,其使用价值自然也不相同,所以并不存在单一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的参照点是模糊的;第二,同一种商品不同的卖方成本也不一样,也不存在单一的成本价值;第三,货币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卖方来说,他除了需要考虑成本以外,有时也需要考虑货币的使用价值。如果在某种情况下货币的使用价值对卖方特别重要,则他也有可能接受低于成本的价格,股市中人们会割肉离场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成本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参考点都是模糊的,这给实际的价格确定过程增加了一重复杂性。

    即使忽略以上复杂性,假设成本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是可以明确确定的,我们仍然不能直接确定价格。因为一般来说,从卖方的最低价到买方的最高价之间不会仅有一个价格而是一段价格区间,在这一段价格区间中的任意位置实现交易都是合理的,要在这段合理区间中更精确地确定价格,只能靠双方讨价还价最后确定。卖家给出一个价格,顾客决定买与不买,不买再还价,卖家决定接受不接受,这一系列过程就是一个博弈过程。在这里没有什么客观标准,最终以什么价格成交主要决定于双方讲价的技巧。所以这段合理价格空间是留给博弈的,合理的价格空间越大,则博弈在交易中起的作用也越大。

    商品的成本价值和使用价值等定量因素只能把价格确定在一定范围内,而要把商品的价格最终确定在一个点上,就只能靠博弈了。由一段价格区间到一个价格点是一次“惊人的跳跃”,循着定量计算的思路是不能理解的。在自然界也存在类似的过程。在微观世界中,量子力学的波函数只能把粒子的运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不确定它将具体落在哪一个点,但在物理世界中真实的电子又必须落在一点上,于是出现了物理学家们称之为“神秘的波包坍缩”的飞跃过程。这一过程是任何物理规律所不能解释的,电子完全随机地确定了它的具体落点。

    上述价格理论也可以应用于股票,因为股票也是一种商品,只是由于它具有数量大、交易方便和同质性(同种股票互相间没有差别,类似于等面额货币互相之间同质)等性质,使得股票市场较其他商品市场更为发达,博弈规律在股市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已。事实上,成本价值是确定价格的参考点的思想正是产生指南针成本分析指标和理论的思想源头。指南针证券分析软件中的成本均线和筹码分布等指标可以确定持股者的建仓成本,对确定股票未来价格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有这样一组科学的技术分析指标,所以指南针软件在预测行情时才能有惊人的表现。

    一般经济学教材中的股票价格计算公式则给出了确定股票使用价值的方法。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很难用货币量化的,但股票这种商品比较特殊,它的使用价值是产生利润,所以能直接用货币量化。由此得到公式:

    股票理论价格=未来一段时间每股利润÷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公式含义为:以此价格买入股票与把钱存入银行使用价值相同。这个价格应该是股票的最高价格。这是经典的股票价值计算方法,巴菲特投资时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难度在于怎样确定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获利能力,巴菲特的办法是只选择一部分经营项目容易理解、经营稳定的公司进行投资。先深入地分析财务报表,再直接和所投资公司的主管层交往,当对公司的未来业绩可以较有把握的预测而市场价格又较低时才进行投资。

    股票的价格以它的成本价值和使用价值为参照,并最终通过市场博弈确定,所以要全面分析股价走势需要在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博弈计算。

    2.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博弈产生剥削

    理想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原则,这一原则既照顾了社会公平又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但要想在现实世界中贯彻这一原则,却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主要问题在于,劳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劳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体能等等都不相同,在两种不同形式的劳动之间,很难说哪一个劳动更多哪一个劳动更少,所以,不可能存在一种纯客观的方法用来确定劳动量的多少。这种情况下,一种很自然的解决方案是引入市场机制,让市场来综合评价各种因素在劳动中的作用,发现劳动的价值。这就是劳动力市场。

    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价格是在综合考虑知识、技能、劳动强度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博弈机制来最终确定的。这一过程虽然并不能保证完全实现按劳分配,但确实是一种在现实中可操作的而且分配结果比较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分配方案。掌握特殊技能的、技术好的或付出劳动较多的劳动者有条件得到相对较高的工资;而技术差、知识少、工作少的劳动者只能得到相对较低的工资。但劳动力市场的“按劳分配”是有局限的。劳动力市场在基本可以实现劳动者之间的“按劳分配”的同时,在买卖双方之间却存在系统性的不公平交易。为了说明这一问题,让我们先看看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市场的情况。

    市场决定劳动力商品价格的机制与一般商品市场是相同的,劳动力的成本就是生产这一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很特殊,是产生价值,所以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可以用货币来量化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卖方是劳动者,劳动者能够接受的最低报酬是劳动力的成本价值。如果仅得到这个价值,劳动者的生活将非常艰苦,仅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力市场上的买方是资本家,资本家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格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如果按照劳动力使用价值成交,资本家将没有利润。交易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成本价值之间存在差距,因而存在高于劳动力的成本价值而低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价格区间。最终,劳动力的实际价格将处于这个区间,具体为多少则由博弈机制决定。资本家所赚取的就是劳动力价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差价。

    劳动力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不公平交易就产生于博弈环节中。在博弈中,作为卖方的劳动者自然要争取尽量高的工资,而作为买方的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也要尽量压低工资,这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从博弈的观点看,劳动力市场上买卖双方在博弈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资本家先占有了商品交易过程中实现的全部价值,再由他决定分配,而劳动者则只能被动的选择接受或不接受这份工作。资本家在博弈中处于较有利的地位,而劳动者处于不利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可以出这样一个价格:与劳动者的贡献相比明显偏低,但是比他在别处可能得到的工资略微多一点点。此时,劳动者将面临这样一个处境:自己得到的报酬低于自己的贡献,但如果不接受这个价格,则得到的将更少,甚至什么都得不到。从博弈角度讲,虽然这个价格并不公平,但此时最明智的选择还是接受这个价格。

    所以,即使不考虑在现实博弈中资本家还经常可以利用劳动者的其他弱点扩大胜利,就像在零和竞局的股市中庄家照样可以利用散户的弱点获利一样,仅仅博弈地位的不平等已经足以让资本家得到一个有利的价格了。取得这个价格用不着特殊的博弈技巧,因为这是博弈地位本身提供的。这种不公平的报酬体现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

    3.公有制分配方案

    劳动力市场有对劳动进行综合评价功能,可以对每个劳动者给出一个相对于其他劳动者比较合理的报酬。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力市场是一种公平的分配形式。但这种公平只存在于劳动者之间,在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由于博弈地位的不平等又存在着系统的分配不公,劳动者总体上得到的报酬偏低。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既保留劳动力市场综合评价劳动力价值的功能,又不造成系统的社会分配不公呢?劳动力市场上买卖双方博弈地位的不平等是由商品流通过程所决定的,想改变这一点是不可能的。要想消除系统的分配不公,惟一的选择是变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为生产资料公有。公有制的劳动力市场上买方不是资本家而是全体人民自己,这样即使仍然存在买卖双方博弈地位的不平等,也不会带来分配不公。因为交易的不公不是倾向于资本家个人而是倾向于全体人民,由此产生的利润不是被资本家个人占有而是被全体人民占有,国家可以把这些收入用于教育、科研、医疗、环保和其他公用事业建设,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品质。

    在这种分配形式下,每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以工资形式得到的劳动报酬与他的综合贡献正相关,而且,个人所得的报酬一般总是小于他的实际贡献,多余部分被社会整体所占有。所以,个人得到的报酬越多说明他所付出的劳动越多,除自己的报酬外对社会的贡献也越大。个人致富与对社会的贡献是相统一的,劳动致富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且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相反,个人收入少的人反倒是对社会贡献少。这样一种分配方式应该是最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的。

    (二)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

    1.资本家的劳动

    公有制是一个理想的分配方案,但前苏联的公有制模式经几十年的社会实践却并不成功。原因之一是在这种体制下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因而不存在一个真正的劳动力市场,无法有效实现按劳分配。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忽略了经营管理活动也是一种劳动,忽视了对这种劳动的合理报酬问题。

    传统理论认为资本家是单纯的剥削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我们已经可以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资本家在占有剩余价值的同时还是一个企业管理者,而且他所从事的管理活动较一般劳动者的工作更为重要,对企业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前苏联模式在取消私有制所带来的社会分配不公的同时,对从事经营管理劳动的人没有找到适当的报酬形式,没能调动起他们的劳动积极性,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人们最早理解的劳动是体力劳动,劳动的概念最初也是从体力劳动发展起来的。以后又由此延伸出脑力劳动的概念,但一般也仅仅是指面向自然的脑力劳动,如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面向人的管理工作是否是一种劳动在早期是不明确的。在几十年前,总经理一般同时就是资本家,两个身份经常是重合的,资本家剥削劳动者也就是总经理在剥削工人,总经理的经营管理活动仅仅被视为剥削而不是被作为劳动看待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今天,企业中总经理没有公司股票的现象已经很常见了,这清晰地显示出总经理和资本家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这些不持股的总经理应该说是地道的高级雇员而不是资本家,不管他的工资有多高,都是他从事管理工作的劳动报酬,而不是在榨取剩余价值。社会实践已经重新给管理工作定位,管理工作已经被作为一种高级劳动看待了。

    比起普通的经营管理,现代企业中带有战略性的高级经营决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更为重大。在管理作为一种劳动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之后,企业经营决策活动现在也正在被作为一种劳动逐渐分离出来。最近一段时间开始流行起来的一个新名词“首席执行官”代表了这种将决策作为一种劳动分离出来的趋势。总经理还是一个偏重于执行的职务,而首席执行官则是以进行重大决策为主的职务。现代社会已经开始把企业的经营决策也作为一种高级劳动而职务化了。

    企业经营决策之上还有一种劳动,它决定把钱投在哪个企业之上,也就是投资决策劳动。在好的投资方向上,雇员同样的劳动可以产生更多的价值。一个优秀的资本家无需增加雇员的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仅仅通过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向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者的价值。所以,资本家的投资决策也是一种劳动,而且这种劳动对劳动力使用价值的大小有直接的影响,因而也在产生价值。这种劳动也可以从资本家身上分离出来,并形成相应的职业,证券业中的基金经理就是这样一种专门从事投资决策的职业。投资人自己没有足够的分析运作能力而把资金交给基金经理代为管理运作,而基金经理根据投资成绩取得报酬。投资决策作为一种劳动也已经被现代社会所承认。

    可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很多早期由资本家直接承担的劳动已经被逐渐分离出来,由专职人员承担。这种分离,一方面把原来资本家作为管理者所从事的劳动清晰地显示出来,同时也最终剥离出了真正的不从事任何劳动的单纯的剥削者,这就是不参与经营管理,也不参与投资决策,把资金交给别人运作,自己坐收红利的单纯的出资者。这种分离使我们对作为劳动者和剥削者的资本家都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出资人尤其是大股东完全不管企业运作的情况并不多,大股东一般总要在企业中担任某种职务。如果出资者同时也兼有总经理或首席执行官之类的职务,那么,他的收益中部分是劳动所得,部分是剥削收入。

    以上这些新分离出来的劳动形式对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种经济体制要想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考虑到这样一群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调动劳动积极性的核心是报酬问题。当这些劳动集中在资本家身上的时候,是不存在报酬问题的。资本家占有了全部剩余价值,已远远超过了他所付出的劳动。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资本家不需要任何督促自然会努力工作。所以,资本主义制度在分配上固然存在不公平的成分,但在调动资本家的劳动积极性方面却是相当成功的,这是现代资本主义取得成功的重要的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对资本家经营决策劳动积极性的调动是建立在不公平的分配方式基础上的,公有制要打破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制度,自然也不可能再利用这种方法调动高级经营决策人员的劳动积极性。那么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同样可以调动经营决策人员的劳动积极性呢?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劳动已经逐渐从资本家身上分离出来,靠占有剩余价值调动管理劳动者积极性的机制实际上也已经渐渐失效,代替它的是另一种机制。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当经营决策等高级劳动逐渐从资本家那里分离出来之后,很自然地就进入了劳动力市场,相应职位的报酬改由市场机制决定。劳动力市场会对各种劳动的报酬进行合理调整,以追求最大利润。对以上高级经营决策劳动也摸索出了一套能最大限度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报酬机制。具体地说,比起传统的劳动形式来,市场给这些劳动所定的报酬有两个特点:第一,这些劳动的报酬一般要比同等级别的传统劳动高;第二,报酬的形式与传统劳动有所不同。

    管理劳动是一种比体力劳动和传统意义上的脑力劳动都要复杂的工作。传统意义上的脑力劳动面对的对象是自然,不管是多么复杂的问题其对象总是死的,有规律可循;而管理劳动面对的是人,人是灵活的,管理活动也是灵活的。管理者必须有创造性,有在规律不完全清晰的局面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传统意义上的脑力劳动更难。另外,管理劳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远比一般体力脑力劳动大。所以,管理劳动的报酬较高是合理的。经营决策劳动和投资决策劳动无论是重要性还是难度都比管理劳动更大。劳动力市场给这些职位出更高的价格也是合理的,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

    一般的体力劳动比较容易定量,以计时或计件工资的形式支付就可以了。脑力劳动要复杂一些,但还是可以以适当的工资形式支付。管理劳动和经营决策活动就复杂多了,尤其是决策活动。一项决策可以是正的结果也可以是负的结果,正的结果创造财富,负的结果在损耗财富,对一项错误决策,支付再少的工资也是太多。所以,管理和决策劳动更适合以绩效工资的形式,按照一定规则从企业的赢利中提取一定比例支付。基金经理的职业,差不多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是以某种形式的利润提成的形式获得报酬的,这也是由它的性质所决定的。

    由于高级经营管理劳动的分离,和相应的报酬形式的发展,今天的资本家已经可以不再亲自操劳榨取剩余价值了。只要出资把企业组织起来,这一系统会自动地产生剩余价值。工人和经营管理人员都是雇员,没有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当然,支付普通工资的工人和支付绩效工资的管理者在经济利益上有一定矛盾,这是使得系统能够自动产生剩余价值的关键。但也不能因此说管理者在替资本家剥削工人,因为工资形式是工作性质决定的,要想企业发展就需要这种工资形式,而企业的发展最终对企业内部和全社会的每个人都是有利的。所以不能把这种工资形式简单理解成是资本家为榨取剩余价值而设计的,它也是社会的需要。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终于出现了可以完全不参加任何形式劳动,完全以食息为生的单纯的剥削者,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的最终成熟。物极必反,资本主义的高度成熟同时也为公有制的完善铺平了道路。

    如果说在当初社会还需要资本家来推动经济发展,因而资本主义制度还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话,今天,社会已经完全不需要一群单纯的剥削者了。当初的公有制还缺少一个关键环节,不能解决抽象的资产所有者主体怎样运作具体资产的问题,今天,无需从事管理劳动的单纯剥削者的出现已经为此准备好了答案。

    2.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公有制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问题。因为在公有制条件下,资本的所有者主体不是个人而是抽象的社会总体,抽象的社会总体是不能直接进行资产管理的。必须有一套机制将资产的管理权交给具体的个人行使,这样,资产的管理权必然要同所有权分离。

    在前苏联模式下,资产管理借用了行政管理体系,由各级行政人员行使资产管理权。其依据在于,在充分民主的机制下,行政人员理论上是由人民选举产生,或由选举产生的首脑任命的,是民主机制的产物。由民主机制产生资产的管理者,符合公平的原则。但问题在于,政治上的民主和经济上的合理是不同的,经济规律要求资产管理者自身的经济利益必须和企业的经营业绩相关,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产生经营业绩。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实现了充分的民主机制,前苏联的公有制资产管理模式仍然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把经营决策劳动从资本家身上分离出去的过程其实也是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符合经济规律,可以把管理者的个人收入和经营业绩联系起来的运行机制,在实践中有较好的效果。这种管理权分离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基金经理的出现。基金经理的劳动是最顶级的劳动,基金经理的出现才把资本家最终从一切劳动中剥离出来。所以,解决好资本家和基金经理的经济利益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解决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问题的关键。只要把基金经理的报酬问题解决好,以下可以由他具体决定投资方向,并组织各级经营管理人员,让企业运转起来。至于各级管理人员的报酬可以由基金经理具体决定。而资本家和基金经理的关系非常简单,利润分成而已。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的这套解决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问题的机制,对解决公有制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问题有很好的启发。借用这套机制,可以在保持资产所有权归公有的前提下,把公有制资产的管理权交给个人,并以业绩提成的形式支付劳动报酬,把资产管理的好坏和个人经济利益联系起来。这种机制在公有制条件下的运行效果至少可以像资本家使用它们的时候一样好。

    二.公有制资本市场的构想

    (一)基本构想

    公有制资产的所有权归全体人民所有。这个所有权主体是抽象的,不能直接行使管理权,必须以适当的形式把公有制资产的管理权落实到个人。这一步管理权由抽象主体到具体人的转换是一次跳跃,处理不好最容易产生社会不公。怎样才能公平地将管理权落实到个人呢?

    公有制资产的所有权主体是全体人民,作为构成全体人民的具体分子,其中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每个人对公有制资产都具有平等的所有权。所以,在落实管理权的过程中最简单也最合理的办法就是将资产的管理权平均地分给每一个公民。除此之外其他任何方法都可能在这个关键环节中引进社会不公。

    在平均分配管理权时,有一个问题容易被人忽略:全体人民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是延续的,但它的具体组成成员却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今天的全体人民是从一百年前的全体人民延续下来的,但组成今天全体人民的每个人与组成一百年前全体人民的每个人已经完全不同。所以,全体人民是对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中的群体的抽象概括,要考虑全体人民的具体组成成员必先明确是哪个时代的全体人民。每个时代的全体人民仅包括那些生活于那个时代的人,不包括已经死去的人和尚未出生的人。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明显到人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根本不会注意到它,但在这里却决定了管理权的具体分配方式。

    比如,把管理权直接平均分给每个人就是不合理的。这个过程等于把所有权主体由一个变化的群体换成了某个时刻的该群体,这种平均分配对当时的人虽然是公平的,但对后人则不公平。未来的人本来可以自动得到一份公有制资产的管理权,但一次性的平均分配却剥夺了他们的这一权利。

    合理的方法是在每个人的有生之年给他有限时间的管理权,而不是永久管理权。具体实施办法可以是管理权每年或每几年发放一次,在登记日之前还健在人都可以得到一份公有制资产管理权。这样,每个人在有生之年都可以得到一份管理权,在死后他的一份管理权到期自动作废,可以保证管理权的发放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另外,考虑到只有成年人才有管理决策能力,可以把管理权发放的范围缩小到18岁以上的公民。

    经过以上分配,公有制资产的管理权被公平地分给了每个人。但这次分配的只是抽象的管理权,还不是具体企业的管理权,因为抽象的管理权可以平均分配而具体企业的管理权是无法均匀分割的。下一步每个公民还必须自己决定要取得哪个企业的管理权,这次选择对每个人的经济利益影响最大。由于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都不相同,其具体管理权对抽象管理权的兑换比例是没有简单方法确定的,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市场来解决。

    建立一个公有制资本市场,公民在市场上用抽象资产管理权交换到具体企业的管理权,而兑换的比例则由市场决定。这一过程类似以货币在股市上购买企业的股票。由于选择哪个企业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这就保证了具体企业管理权分配的公平。

    经过以上两步,各个具体企业的管理权被公平地分到了每个公民手上,每个人可以对自己管理的企业行使管理权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机制和股份制企业完全类似。公民取得企业的管理权相当于公有制资产的所有权主体委托他代为行使对企业的管理权。所以,他可以像股份制企业的股东一样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并有权决定利润的分配。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类似股东大会的管理权所有者大会,在企业重大决策问题上,管理权所有者根据每份企业管理权一票的原则进行投票表决。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可以由董事会担任,董事会由管理权所有者大会选举产生。管理权所有者和股东的惟一差别在于,分红之后管理权所有者得到的不是全部股息而是按国家统一规定从股息中提取的一定比例作为经营管理的报酬。

    管理报酬占分红的比例是一个关键数值,一经确定就应该长期稳定,因为它的任何变动都会带来整个市场的连带变动。所以,应该有一个专门的程序来确定这一比例,比如进行一次全民投票表决。

    管理报酬比例的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比例为1意味着资产的所有权主体不从中提取任何收益,将全部股息作为管理劳动的报酬发给管理权所有者;比例为0意味着全部收益归资产所有者主体,参与管理者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可见,比例越高则越能调动人的管理劳动积极性,比例越低则人们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越低。

    由于前面的管理权分配方案已经可以保证公平地将企业管理权分配到每个公民,所以,这一比例定得高或低理论上并不会影响到分配的公平性,只是决定了利润在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分配比例,影响国家的公用事业开支。但理论上虽然是公平的,实际上每个人由于选择的企业不同,最终得到的收益还是不同,管理报酬比例可以调节这个实际分配差距。由于股息中收归国家的部分是以公用事业等形式平均地返还给整个社会的,所以,个人管理报酬比例越高收入差距越大,有利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比例越低收入差距越小,倾向于平均分配。

    在操作形式上,公有制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是完全类似的,都是买入证券,然后从公司的利润中获得收益,两种证券的价格都是由市场规律决定的。选对了企业管理权的人像选对了股票的人一样,可以从企业的利润中获取更大的利益。因而个人的经济利益与管理社会资源的劳动成果大小是相统一的。不同仅仅在于:在公有制资本市场上得到的是资产管理权证明,在股市上得到的是资产所有权证明。前者用抽象管理权交换,后者用货币购买。前者只能得到部分红利,后者占有全部红利。所以,公有制资本市场可以像股票市场一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技术补充

    以上机制还存在两点漏洞:第一,公平原则要求每一个公民都能得到一份抽象公有制资产管理权,但管理工作的性质又要求把管理权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因为资产的管理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劳动,大部分人没有能力做这个工作,同时对有能力做社会资源管理的人,只让他行使自己所有的那一份资产管理权又太少了,是一种人才浪费。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设法把资产管理权再集中到少数有管理才能的人手里。

    这又是一个关键环节,采取任何人为措施实现这个管理权集中过程都会带来社会分配不公,并最终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让每个人都自己做出决定影响这个过程,最终管理权在所有人的共同推动下自然地集中到少数人手里。

    合理的办法仍然是利用市场机制。可以开办抽象管理权市场,人们可以在这个市场上自由买卖自己分配到的管理权,价格由市场决定。没有能力选择企业的人可以在管理权市场上出售自己的管理权,而一些想专门从事企业管理的人则可以花钱在管理权市场上收集较多的管理权,进而在企业管理权市场上换到较多的企业管理权。这样就可以把企业管理权公平地集中到少数人手里。

    出售自己管理权的人和收集管理权的人其收益都不是人为决定的,而是所有人通过市场共同决定的,不能说对哪一方有利或不利,所以,这企业管理权的重新分配过程是完全公平的。普通公民在管理权市场上直接出售自己分到的管理权其实也是在管理自己的一份公有制资产,只不过不是自己直接参与企业管理,而是通过把自己手中的管理权交给别人运作间接地参与。这样所付出的决策劳动较少,平均起来收益自然也应该比直接买入企业管理权少。少数想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在管理权市场上收集到管理权,并参与企业运作,希望自己从企业利润中获得的收益高于自己买入管理权时的付出,中间的差价就是他的实际收益。要实现这个收益他必须在企业管理中付出努力,如果不成功还要亏损。所以这些得到较多管理权的人既要付出更多的决策劳动还要承担风险,总体上理应有一个合理的回报。

    第二个缺点是公有制资产的管理权有时效,几年后需重新发放。从管理权发放的角度看,当然只有活着的公民才能进行管理,因而,管理权必须是有时效的。但用有时效的抽象管理权当然也只能换到有时效的企业管理权,当管理权失效时用它换来的企业管理权自然也应该同时失效。因而,要想继续拥有企业的管理权就要用新管理权重新交换。这样不仅会使企业家的经营管理工作被重新收集管理权的任务所打断,而且企业管理权相对于管理权的“价格”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在重新交换管理权时将无法确定原企业管理权持有者到底该按什么价格继续持有企业管理权。所以,必须有一种机制,能把有时效的管理权变成没有时效的永久管理权,再用它换到企业的永久管理权,这样才能保持经营管理的连续性。

    通过把有时效的管理权接起来,可以形成没有时间限制的永久管理权。比如一家银行,如果每天24小时,每个小时都有一个人存入100万元,且只存放1个小时,同时有另一个人取出100万元,一天有24个人轮流存取。这样虽然每个人只把钱在银行中放了1小时,但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则相当于有一笔100万的资金一直存在银行中。所以,把一段一段有时间性的资金接起来就可以成为一笔完整的资金。同样,把一段一段有时效性的管理权接起来也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管理权。

    怎样把管理权接起来呢?可以设计一种百分之百保证金的永久管理权期货来解决。永久管理权期货也是多空对开仓位。持有空头期货合约的人必须在每次管理权发放时从管理权现货市场收购合约数量的管理权现货,登记补进自己的空头仓位。多头用多头合约在企业管理权市场上买入企业的永久管理权。卖方得到的是多头合约,凭这个合约,他可以在未来每次发放管理权时得到一份合约数量的管理权现货。这样买方就等于一次付清了未来所有时段的管理权。

    这种永久管理权期货是一种把有时效性的管理权连接起来的工具,空头购买现货补进空头仓位的操作把有时效的管理权接了起来。如果以前面的银行存款做类比,有时效的公有制管理权相当于临时存款,空头一次次按时买入管理权现货相当于按时存款,多头凭合约可以按时得到管理权,相当于有人保证按时向银行存入存款。银行方面,只要这种定量的按时存款是有保证的,就等于有了一笔钱,可以把它用于投资。同样,多头定期的管理权现货是有保证的,所以他相当于有了一定数量的永久管理权,可以用它购买企业的永久管理权。

    那么空头凭什么要负责按时买入管理权现货呢?原因在于永久管理权期货对空头来说是一种融资手段,在交易时多头用现金买到期货而空头则得到这笔现金,这相当于一笔贷款。每次管理权发放时空头要买入同等数量的管理权现货补进空头仓位,这笔支出相当于利息。空头平仓时需要按当时的价格买入同等数量期货,相当于还贷。为回避风险,市场方面当然也需要空头以一定的资产作为抵押。当永久期货价格波动接近抵押资产的价值时,可以强制平仓然后拍卖抵押资产偿付,这也类似于贷款中的资产抵押。与普通贷款的不同之处在于:普通贷款是向银行贷款而这里是向多头贷款;普通贷款利息是还给银行的,而这里的利息是在管理权现货市场上支付的;普通贷款的利息和本金都是固定的,而这里利息和未来还款时需要的本金都由市场决定,处于不断的波动中。所以,最适合做永久管理权期货空头的其实是金融机构,它们可以把这作为一种融资渠道。较之普通存款,卖空永久管理权期货的好处是只要每年付利息就可以了,本金什么时候还都可以,也可以永远不还,相当于一笔永久存款;缺点是利息和本金都是浮动的,有市场风险。

    有了永久管理权期货就可以解决企业管理的连续性问题了。把前面的公有制资本市场的交易形式略做修改,把用管理权现货交换企业管理权改为用永久管理权期货交换企业的永久管理权。企业家要做的是在永久管理权期货市场上收集永久管理权期货多头合约,再用多头合约在企业管理权市场上买到企业的永久管理权。经营管理的连续性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三)公有制资本市场构想总结

    下面把以上内容重新总结一下。在公有制资本市场中有三类证券,构成三个相对独立的市场:(1)公有制资产管理权现货市场;(2)永久公有制资产管理权期货市场;(3)公有制企业资产管理权市场。三个市场在形式上不必分开,可以在同时交易,只是交易不同证券品种罢了。

    先看现货市场。在这个市场上进行的是用货币买卖抽象公有制资产管理权的交易。市场运行的起点是国家将抽象公有制资产管理权发放给每个公民。为了留出市场交易的时间,管理权的发放应该比管理权生效日期提前一段时间。从管理权发放到管理权正式生效的这一段时间,人们可以在管理权现货市场上买入或卖出管理权,形成一个有时间性的市场。例如2020年到2021年的管理权现货可以在2019年1月1日发放,每位在2019年1月1日之前还健在的公民,交易帐户上都自动拨入一份管理权。从2019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的一年时间可以进行交易,到2019年12月31日收盘,停止交易。从2020年1月1日起,管理权开始生效。公有制资产管理权现货的最终出口,是被永久管理权期货的空头买进并登记补进自己的空头仓位,此时这份管理权现货就退出了市场。空头的补进操作必须在管理权生效日之前完成。从公民得到自己的管理权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到空头把管理权补进自己空头仓位的最后截止日,中间有一年时间管理权可以在市场上交易,其间价格一直处于波动中,也存在利用买卖差价获利的机会。所以,市场上除了卖出自己管理权的普通公民和收集管理权的永久管理权期货空头,还会存在第三种人—在市场上进行买卖操作赚取差价的人。

    再看永久资产管理权期货市场。这是一种百分之百保证金期货。想获得公有制企业管理权的人,拿资金到这个市场上买入永久管理权期货,再用永久管理权期货到企业管理权市场购买企业管理权。需要贷款的人先办理资产抵押,根据抵押资产的多少来决定它最多可以卖空多少期货。空头在市场上卖出期货得到多头的现金,以后在每次管理权现货发放后,空头需要在规定时间内从现货市场上买到合约数量的现货,补进自己的仓位。

    由于管理权现货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永久管理权期货的开仓数量也应该是有最高限额的。当市场上总开仓量达到这一限额时,就要停止开新仓位,新多头和新空头只能和平仓盘交易。最高限额的具体数值可以略高于管理权总数,但不能太多。

    永久管理权期货的价格也处于波动中,存在利用差价获利的机会,因而会有一些并不打算去购买企业管理权的多头或并不打算贷款的空头进行交易赚取差价,但交易手续是完全相同的。如果他们想做空也同样需要办理资产抵押。

    第三个是公有制企业管理权市场。这个市场上进行的是用永久管理权期货买卖企业管理权的交易,类似股票市场。企业管理权相当于股票,永久管理权期货相当于货币。想管理公有制企业的人拿了资金到永久管理权期货市场上买入永久管理权,然后用永久管理权期货到这个市场上买进企业资产管理权。

    类似于股市,企业管理权也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在一级市场上国家以竞价的方式出售企业管理权,收回永久管理权期货。然后,企业管理权进入二级市场。二级市场上,企业的管理权的“价格”(对永久管理权期货多头合约的兑换率)也像股票价格一样处于涨涨跌跌之中,存在利用买卖差价获利的机会。

    每个公民卖出管理权现货的决策影响着管理权现货的价格,而管理权现货的价格又影响着永久管理权期货的价格。企业家用永久管理权期货购买企业管理权,所以永久管理权期货价格影响到企业家获取企业管理权的成本,影响着他的经营活动。这样,三个市场就像三个轮子,一级一级把每个人的决策汇集起来,最终施加到对每个具体企业的管理中。每个公民在有生之年都平等地行使着自己对公有制资产的管理权,每个人的决策都最终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影响力。

    (四)一些运作细节的讨论

    1.手续费问题

    公有制企业管理权市场的交易是不应该收取手续费的。因为,虽然形式上它类似于商品交易,但本质上是在用抽象管理权交换具体企业的管理权,是公民行使自己管理权的过程,而不是普通交易。而且,交换的两方面没有货币,也无法收取手续费。如果收取永久管理权期货作为手续费,由于永久管理权期货的数量是有限的,经过一段时间将把永久管理权期货收完,市场将无法运行。所以,企业管理权市场应该是一个没有手续费损耗的市场,交易完全平滑地进行。为防止因没有手续费造成交易量过大和行情震荡,可以实行“T+n”进行限制。

    管理权现货市场和永久管理权期货市场相当于一种商品交易,是可以收取手续费的。交易中使用了货币,也为收取手续费提供了条件。

    2.如果想管理分给自己管理的一份公有制资产怎么办?

    个人如果想自己管理分给自己管理的那一份公有制资产,可以在永久管理权期货市场上同时开一个多仓和空仓。以后他无须在管理权现货市场购买管理权现货,只要把自己的管理权直接登记到自己的空仓下即可。由于同时对开多仓和空仓,所以他不需要以现金出现。但空仓还是需要有抵押的,因为当他退出企业管理权市场时,如果获利,他将有更多的多头合约,那么把多空合约对冲平仓即可。但是如果亏损,那他必须补足多头合约才能平仓。如果此时他没有足够的现金补足多头合约,就需要用抵押资产来平仓。

    类似的,想在企业管理权市场买入企业管理权但没有足够现金的人,也可以在期货市场上同时对开多空仓位。这样只要有资产抵押,不需要现金就可以得到永久管理权期货多头合约,进入企业管理权市场。

    3.公有制企业的配股怎样认购?

    公有制企业的配股还是应该由公有制资金来认购。比如一个企业决定按1:1比例配股,配股价10元。一个持有1万股管理权的人必须找来对10万元公有制资金的管理权,用它买入配股,才能得到这部分配股的管理权。怎样得到公有制资金的管理权呢?在企业管理权市场中还必须有一个公有制资金管理权市场。国家把可供投资资金的管理权投放到这个市场,由市场决定它相对于永久管理权期货的价格。上面那个需要10万元公有制资金管理权的人,可在这个市场上用永久管理权期货买入资金管理权,再进行配股。

    类似的机制也可用于初始投资。有投资计划的个人可以先在市场上买到公有制资金的管理权,再用自己管理的公有制资金进行投资。由于资金管理权价格一般要比资金本身低,所以,资金不足的人可以以这种方式筹措到较多资金。当然,这样建立的企业属于公有制资产,个人只有它的管理权。比较困难的是怎样对这种创业性的小型公有制企业进行管理以降低公有制资金的风险。所以,还必须有一套相关的法律制度。

    4.管理权所有者利用自己的管理权在制定企业分配方案时决定不分红怎么办?

    这对国家或管理权所有者的利益都没有什么实质影响。不分红的结果是企业的资产增加,有机会创造更多利润,以后的分红可以更多。而不管什么时候分红都要按一定比例支付管理权报酬,所以对国家来说只是推迟了收益,而不会减少收入。不分红对管理权所有者的利益也没有影响,因为企业的资产增加,未来分红的潜力增大,管理权就会升值。管理权所有者通过市场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收益。

    5.企业监督机构

    为了防止个人在掌握企业管理权后利用职权故意造成公有制资产流失,可以建立一套监督机构。在股份制企业中,监事会是由股东选举产生的,用以监督董事会的经营运作,维护广大股东的权益。在公有制资本市场机制下,企业管理权落实到个人,但监督管理的权利仍属于全体人民,故可以由国家通过行政渠道任命监事。监事既不属于企业职员也不属于管理权所有。他由国家任命,代表全体人民行使权利,是全体人民对企业的所有权的体现。他的职责是监督管理权所有者的活动,维护公有制资产的安全。平时他不能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但当管理者做出故意损害公有制资产的决定时,他有否决权。监事工作的报酬不是由企业支付,而是由国家支付。监事和企业之间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更有利于他履行职责。监事工作虽然创造性不强,但责任重大,也应该有较高的报酬。

    6.建立公有制资本市场的条件

    公有制资本市场与股市不同,它要求全社会的每个人都参与进去,因为每个人至少要决定在市场上以什么价位卖出自己的管理权现货。所以,这个市场能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全体公民都有一定的证券投资知识,懂得怎样在市场上回避风险、保护自己的利益。据统计,中国现有股民人数已达4000多万,占到全国人口的3%以上,证券投资的参与者实际上已经遍及全社会的每个角落。但与建立公有制资本市场所需的条件比起来,目前证券知识在公众中普及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还有必要继续研究、宣传、普及正确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做。公有制资本市场像任何社会现象一样,只有在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出现,脱离社会条件是不会取得理想效果的。

    三.关于公有制资本市场的讨论

    (一)公有制资本市场的特性

    1.生产资料公有、生活资料私有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公平分配的要求,但按劳分配的前提是存在私有财产。如果完全没有私有财产,那按劳分配到的财物又属于谁呢?所以,公平分配既要求存在公有资产又要求存在私有资产。这个问题在以上公有制资本市场的构想中已经得到合理解决,解决的结果就是生产资料公有、生活资料私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分开。

    生产资料的表现形式是企业财产。在公有制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下生产资料公有,任何人都不可能得到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只能通过企业管理权市场得到其管理权。人们得到企业管理权的基本过程是国家将抽象管理权平均发给每个公民,公民再用自己的一份管理权在企业管理权市场上换取具体企业的管理权。企业管理权市场上的交换在形式上类似商品交易,但市场上的“货币”是发放的,所以这种交换本质上是公民自由行使对资产的管理权的过程,并不是真正的商品交易。相对于以货币交易的普通商品,市场企业管理权市场上既无商品又无货币,构成了一个独立于商品交易的封闭系统。公有制资产在这样一个系统里既保持了公有制的属性,又可以通过市场管理运作。

    各种生活资料都可以用货币交换,所以个人所有的货币代表了一般的生活资料。生活资料不是共同占有平均分配的,而是私人所有按劳分配。具体分配过程是先通过劳动力市场以货币的形式把生活资料分配到个人,每个人再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具体用品。

    抽象管理权和永久管理权期货市场是对企业管理权市场的补充。它们介于生产资料系统和生活资料系统之间,进行的是货币和管理权的交易。个人所有的货币代表的是生活资料,管理权是生产资料的管理权,它属于生产资料系统。在市场交易中管理权已经商品化了,这两个市场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商品市场,这两个市场的作用是进行管理权和生活资料的重新分配。

    把本质上属于社会的生产资料和属于个人的生活资料隔离开,可以使经济活动更为有秩序。经济发展的平衡需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分的。资本家各自决定把多少收入用于投资、多少收入用于消费,没有一种宏观手段调控两大部类的平衡。而在以上机制下,人们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个人财富都属于生活资料,公有制的财富都属于生产资料。两大部类天然分开,国家可以方便地对生产资料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对生活资料则可以完全放开自由交易。

    2.公有制资本市场能抑制投机

    公有制经济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整个经济是一个整体,自然应该比私有制经济运作更为协调,无效的震荡较少。在以上公有制资本市场的条件下,这是通过怎样的具体机制实现的呢?分析可知,以上公有制资本市场有抑制投机的作用。想通过企业管理权市场的炒作赚取差价的人必须进行两步操作:首先他必须在企业管理权市场上通过炒作赚到永久管理权期货;然后他还要在永久管理权期货市场上兑换成货币。这样他必须同时面对两个市场的风险,增大了炒作的难度,起到抑制投机的作用。

    以上还不是主要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公有制资本市场上管理权的供应量是封闭的。按照以上公有制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企业管理权市场上交易的两方面都是封闭的。企业管理权相当于股票,是固定数量的;永久管理权期货的数量等于永久管理权期货市场上的开仓数量,也有固定上限,即使没有达到上限,其数量也是可知的。所以,企业管理权市场相当于一个货币供应量有上限并且数量已知、股票供应量固定的市场。

    市场平均股价=交易资金/交易股票=(总资金*资金周转率)/(总股票*股票周转率)

    =(资金换手率/股票换手率)*(总资金/总股数)

    =(平均持股时间/平均持币时间)*(总资金/总股数)

    由于总“资金”和总“股数”都是一定的,所以,市场的平均股价主要决定“资金”交易率和“股票”交易率之比,或平均持股时间与平均持币时间之比。这个比值显示了人们是更愿意保持持币状态还是更愿意保持持股状态,人们处于哪一个状态时更稳定。处于某一个状态更稳定,表示人们对对它更有信心。由于货币的价值比较稳定,如果以它为信心的标准,则以上比值显示了人们持股的信心。换言之,市场的平均股价决定于人们对“股票”总体的信心。这个数值可能会随着市场情绪而有周期性的波动,另外,由于它是对所有“股票”的总体信心,个别“股票”发生变化对它影响不大,除非”股票”发生总体性的变化,否则会比较稳定。

    个别股价的调整只能在这个总体稳定的大背景下进行。一只“股票”的上涨必然要以其它一些“股票”的下跌为代价,具体机制是由于股票价格上涨从其它“股票”那里吸引“资金”,造成其它“股票”价格的下跌。所以,任何价格变化都牵连到整个市场,是整个价格系统的调整。换一个角度,可以把市场交易过程看做是各“股票”在竞争有限的“资金”,股价是竞争达到平衡的一种状态。所以,“股票”价格体系是一个整体,具有较强的张力。庄家要想在这个市场上通过控制价格获利,势必造成整个价格系统的调整。如果没有业绩基础,仅凭炒作要造成这种系统调整的是困难的。反之,如果是有业绩基础的价格调整,那正是社会所希望的合理现象,就算有人以炒作的方法帮它实现也是合理的。

    另外,从技术分析的角度看,“货币”供应量封闭使得我们有办法更精确地了解市场交易状态,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在指南针CY系列证券技术分析指标体系中,很多指标是和股票的成本计算有关的,而成本计算中必然用到的一个参数是股票的流通盘。我们知道,在股票的涨涨跌跌中股价和成交量每天都是变化的,在这个系统中,不变的是什么呢?只有流通盘。懂得物理学的人都知道,任何物理规律都对应于某种不变量,找到物理过程中的不变量就可以发现规律。当我们最初认识到流通盘的稳定性可以成为编制科学的技术分析指标的入手点时,曾相当兴奋了一阵子。但同时也意识到另一个问题,在股票流通盘具有封闭性的同时,交易的另一面—货币的供应量是开放的,所以,从技术上是无法全面把握这个市场的。现在,企业管理权市场上两个方面都是封闭的,可以从技术上把炒作行为更为清晰地暴露在整个市场面前。这也是它可以抑制炒作的一个原因。

    由于“货币”供应量有限,企业管理权市场不存在总体大幅度涨跌的可能,其平均价应处于水平波动中,而总体的涨跌运动表现为永久管理权期货的涨跌。这样,市场的涨跌被分成了两部分—市场总体的涨跌和各证券品种之间相对的价格调整。各企业管理权的相对价格调整发生在企业管理权市场,而市场的总体涨跌被封闭在永久管理权期货这一种证券品种上。永久管理权期货的总量有上限,但资金供应量是开放的,所以永久管理权期货的价格象股票价格一样是可以任意波动的。但这个市场只有一个证券品种,而盘子极大,比股市上任何一只大盘股都大上千倍,所以没有人做得了这个庄,实际上也无法炒作。所以这个市场也会比较稳定。可见,把两种不同的涨跌隔离在两个市场之外,两个市场都不适合炒作,可以抑制投机现象。

    抑制投机的同时,市场的投资功能并不会受到影响。想通过市场获得企业管理权的企业家,或看中了某个企业想从它的长期发展中获利的长线投资人仍然可以正常交易,市场仍然可以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3.永久管理权期货是最佳的保值工具

    在本书第一章中曾经讨论过,随着经济发展,货币总数量具有单边增长趋势,如果货币增长速度超过商品增长速度,则货币会贬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种商品数量不会增加,也不会被毁坏,且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则可以作为保值工具。由于它不会被毁坏,使用价值不会随时间而减小,所以人们会象当初一样需要这种商品,愿意分配在这种商品上的资金占总资金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而随着货币总量增多,每个人手中的货币都有所增加,每个人愿意为这种商品出的钱数也有所增加,但商品数量不增加,所以价格必然上涨。可见,相对于数量开放的货币,一种数量封闭的商品将具有保值功能。

    有形物品,如艺术品,虽然数量有限,但会随着时间而损坏,保值效果差。无形商品,比如股票,随时间推移不会有任何变化,保值效果好。股票的另一个优点是,相对于艺术品等其它保值品,它的使用价值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参与者广,流通性好。但股票由于种类太多,每种股票的数量比之整个社会寻求保值的货币数量都太小,容易成为投机工具,造成价格不稳定。虽然从长期来看,其保值功能也在发挥作用,成为股价长期上升趋势形成的原因之一,但价格波动的巨大风险影响了其保值功能的发挥。

    相比之下,永久管理权期货是一种最好的保值工具。它象股票一样具有使用价值明显的优点,且安全性比股票还好,股票还有公司破产的风险,而永久管理权期货没有这种风险,是真正的永不变质的商品。每只股票的数量虽然不会增加,但发行新股也是在增加同类保值品的总数量。而永久管理权期货的人均数量是固定不变的,而且也不再可能有另一种同等规模的同类保值工具来变相增加其数量,所以,它的数量封闭性也比股票好。同时,由于数量巨大,无法作为投机工具,永久管理权期货的价格会相对稳定,主要由全社会寻求保值的货币总量决定,保值功能可以从投机功能中分离出来,使保值效果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这些特点使之成为最佳的保值工具。除了希望投资于公有制企业的人之外,寻求资产保值的人也可能成为永久管理权期货的多头。

    4.公有制资本市场和普通股票市场的不对等性

    公有制资本市场和普通股票市场在市场运作上是不对等的。在两种市场共存的情况下,若某个人或某个私营企业购买了公有制资产的管理权,那么,他得到的仅仅是管理权,公有制企业所创造的利润仍然归全民所有,形象的说他是在为全社会打工。反过来,如果一个公有制企业在市场上收购了一家私有制企业,则情况完全不同。这家企业的所有权性质同时发生了变化,由私有变成了公有。所以,在两种市场共存的情况下,通过市场收购可以把私有制企业变成公有制企业,但永远不可能把公有制企业变成私有制企业。另外,这种不对等性是不受国界限制的,它国私有制企业同样可以转化成本国公有制企业,而相反的过程是不可能的。

    这种不对等只能有一个结果:在两种市场并存的情况下,随着时间推移,在整个经济圈中,公有制成分将越来越壮大,而私有制成分逐渐减少。只有一个过程能使私有制免于最终完全消失,就是不断有新的私有制企业创立作为补充。私有制分配方式的优点是有利于调动资本家的劳动积极性。在企业发展的初期,特别需要发挥资本家的主观能动性的时候,私有制对企业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但到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私有制分配不公平的弊端会逐渐暴露出来,影响企业未来的持续发展,此时,公有制的分配方案显得更合理。所以,保留私有制企业的创业机会,可以充分利用两种经济形式的优点,对社会总体的发展是有利的。

    (二)公有制资本市场合理性的讨论

    1.公有制资本市场条件下人们的劳动和收入情况

    在以上公有制资本市场体制下,公民会定期得到一份公有制资产管理权,这是每个公民对公有制资产所有权的体现。即使不直接到企业管理权市场买入企业管理权,公民在管理权现货市场上直接卖出自己管理权的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管理决策。因为,他们的行为决定着管理权现货的价格,进而决定着永久管理权期货和公有制企业管理权的价格,并最终影响着直接买入企业管理权者的经营决策。所以,公民卖出这份管理权的收入是他管理这部分公有制资产的决策劳动的报酬。这样,每个公民在有生之年都相当于有了一份特殊的工作—管理归自己管理的一份公有制资产。

    公民的管理权虽然是由永久管理权期货空头直接买去的,但最终买主其实是用多头合约买入企业管理权的企业家。公民出售管理权的收益是他从自己的管理报酬中出的,并以永久管理权期货空头为中间环节传递到每个公民手中。公民出售管理权的报酬最终是由企业管理报酬中出的,但是要经过多个中间环节才能得到,就像他们的操作也要经过多个中间环节才影响到企业经营一样。一般来说,企业管理权的价格要低于同期公有制企业的平均管理报酬,这中间差价就是收购永久管理权期货而实际运作企业的企业家的收入。

    出售自己的一份管理权所得到的收入一般来说并不多,人们还必须从事别的工作才能维持生活。其他工作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劳动,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得报酬。根据前面的讨论,劳动力市场的分配方式比较接近按劳分配。还有一部分人,他们花钱在永久管理权期货市场上买入永久管理权期货,然后换得企业管理权,经营管理企业,并得到企业管理报酬。这些人类似于一种自由职业者,是专职从事公有制资产运作的人,他们的工作是在代替别人具体行使资产管理权。这些人不同于资本家,因为他们没有资产的所有权,他们得到的只是红利的一部分,是管理的报酬。可以把他们称为企业家。

    企业家从企业红利中得到的管理报酬在性质上相当于工资,但与普通工资不同。它按固定比例从股息中支付,市场化程度不高,还要再经过一次市场的调节。当企业家的收入偏高时,选择这个职业的人会增多,管理权的价格上涨,每个公民都可以从管理权的上涨中增加收益,相应地稀释了企业家的收益。反之,如果企业家的收入低到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管理权的价格就会下降,减少每个人出让管理权的收入,相应提高企业家的收入。

    所以,公有制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相对的。劳动力市场上企业家对普通劳动者的劳动进行评价;而公有制资本市场上,全体人民对企业家的劳动进行评价。这种市场化可以对企业家的劳动进行价值发现,给他们的劳动一个公平的价格,实现资本管理劳动的按劳分配。

    可见在这种机制下可以实现全社会的按劳分配,社会上只有劳动者没有剥削者。按劳分配不是平均分配,人与人之间还会保持相当的收入差距,人们根据劳动性质的不同会得到不同的收益。比如,企业家会形成一个高收入阶层,其实际收入可能会比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很多资本家还要高,但其中不含有剥削收入,性质完全不同。

    剩余价值仍然是存在的,但它不是被个人占有,而是以股息的形式被整个公有制资产所有权主体所占有,并以多种形式返还给整个社会。

    2.为什么不把资产的所有权直接平均分给每个人而是定期分配管理权?

    公有制的所有权主体是抽象主体,组成它的群体是处于变动中的,每个时刻群体中的每个人是平等的。把公有制资产平均分给每个人实际上把所有权主体由一个延续变化的群体换成了某个时刻的该群体。前者是变化的群体,后者是固定的群体,二者是不能等价的。这种平均分配对当时的人虽然是公平的,但对后人则不公平。未来的人本来可以从前人手中自动继承一份公有制资产,但一次性的平均分配却剥夺了他们的这一权利,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公有制资产应该完整地从上一代人传到下一代人,全体人民的概念保持延续、公有制资产保持延续、全体人民对公有制资产的所有权也保持延续,平均分配破坏了这一过程。

    不仅直接分配公有制资产的所有权是不合理的,而且直接平均分配公有制资产的管理权也会犯同样的错误,也是不合理的。

    3.为什么不分配有限期所有权而是分配有限期管理权?

    如果一定要把公有制资产的所有权落实到个人的话,那最合理的做法是在每个人的有生之年给他有限时间的所有权。构成全体人民的每一份子都平等的享有对公有制资产的所有权,可以平均分给每个人一份公有制资产,每个人一出生或年满18岁就可以自动得到这份资产,死后则自动收归公有,再平均分给别人。但这种有时限的所有权也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所有权了,它可以看成资产的使用权。使用权与管理权已经很接近了。

    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这样做是合理的。通过类似的公有制资本市场,公有制资产产生的剩余价值可以比较公平的分到每个人手中,不会造成社会分配不公。从形式上看,管理权市场和有限时间所有权市场的主要差别在于红利的分配比例。作为管理报酬,管理者得到的只是部分红利。作为所有权的收益,得到的将是全部红利。

    分配有限时间所有权也是可以的,但分配管理权更好一些。如果部分红利由社会占有,可以统筹安排用于公有制资产的扩大再生产和公用事业建设;如果分到个人手中社会还需要以税收等形式筹集这些资金才能再投资。

    以上讨论还说明,管理权报酬比例的高低不会影响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因而不存在硬性的约束。决定这个比例的主要依据是对投资决策价值的评价,和国家用于公用事业的投资比例,这是主观性很强的,最好由全体公民共同决定。

    4.为什么不直接出售管理权?

    以上三个市场的构想显得有些复杂,是否可以取消抽象公有制资产管理权,相应地也取消管理权现货市场和永久管理权期货市场呢?国家以竞价的方式直接在市场上出售管理权,投资人在买入管理权后可以在市场上交易,价格由市场决定。这样也可以在维持公有制资产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公有制资产的管理权落实到个人,企业家的经济利益同样和运作企业的业绩相联系。

    但这种做法有些不合理。首先,将公有制资产管理权平均分给每个公民,体现了公民对公有制资产平等的所有权。而直接出售管理权后,不管是国家还是任何公民都不能再影响这个公司的管理,体现不出每个公民对资产的所有,有变相私有化的嫌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把管理报酬定为股息的100%,则国家出售管理权就已经和直接出售国有资产没有什么区别了。但是按照公有制资本市场方案,即使把管理的报酬定为100%股息,也不会动摇财富归全体人民所有的本质。

    其次,企业的未来有无限的潜力,很难说什么定价合理,国家不管以什么价格一次卖断企业管理权都可能是一种不公平的交易,人民的利益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侵害。按公有制资本市场方案,国家始终没有出售过企业管理权,不存在一次性卖断和资产流失的问题。在企业管理权一级市场上,国家收回的是永久管理权期货。它所代表的价值是随永久管理权期货的涨跌而不断变化的,全体人民的利益没有受到损害。

    另外,原构想还有一些技术上的优点。按公有制资本市场方案,各种证券的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不存在国家直接影响的环节,更充分地利用了市场机制,系统会更为稳定。而且,由于管理权期货的数量封闭,所以有抑制市场投机的功能,而直接出售管理权后市场会像股票市场一样波动。

    综合以上几点,简化方案是不可取的。公有制资本市场运作起来只比简化方案多了管理权现货市场和永久管理权期货市场两级,在操作上增加的复杂性并不太大。另外,随着近些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全体公民参与市场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公有制资本市场已经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了。综上所述,接受公有制资本市场带来的一点复杂性,换来分配公平和市场稳定是值得的。

    四、公有制资本市场的现实意义

    国有股上市一直是中国股市的一个敏感问题。从市场经济的规律考虑,存在大量的不可流通的国有股使得中国股市永远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因为投资者即使收购了二级市场上的全部股票也不能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中起很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股应该上市,只有国有股上市才能根本上改善企业的经营,促进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国有股上市意味着公有制资产私有化,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出发,是不应该的。

    以上公有制资本市场方案既可以使人直接参与到企业管理,又不存在私有化的问题,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按照这种方案,国有资产将在不改变所有制的情况下实现市场化,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和管理资产的作用,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

    现在很多企业同时有国有股和A股两种股票,同一企业的管理权和股票不妨同时在两类市场上市,两种证券在市场上分别定价。在股东大会上,管理权持有者相当于替国有股股东投票表决,每份管理权和每股股票具有同等表决权。分红后,A股股东得到全部红利,管理权所有者得到部分红利。

Powered by 股票书籍 股票电子书 © 2009-2010 www.gupiaoshuji.com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