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闲言 张建星:《感悟地产》序言及补充稿

为了方便阅读《感悟地产》,请记住我们的域名www.gupiaoshuji.com 股票书籍
    早在去年十一月份就收到了我们《每日新报》记者冯婉蓉同志这部书稿,希望我能写些体会和感想。但终因忙乱至今,两个多月了,才能稍稍静下心来品读冯婉蓉的那些和地产有关的也和新闻有关的心灵感悟。我最深的感觉是,这些感悟绝对地属于冯婉蓉自己。

    实事求是地说,阅读之后,我很惊讶这些观察独到,文字优美的经济随笔。我同时更感欣慰的是我们拥有这样尽职尽心、非常出色的专业记者。平时偶尔也读过一些冯婉蓉的随笔文字,但这样比较完整地阅读,特别是有目的的阅读,就有了十分不同的感觉。十几年前我为我的报纸开了一个个人经济随笔专栏,因此便知道报纸的经济随笔其实很难写。如果归类于言论这样一个品种,它除了对新闻性的要求之外,深入浅出、言之有物和观点独到是最难的。这里除了必备的理论素养外,独立独行的立场,超然物外的观察力,以及和这个观察力有关的新闻眼光都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已经比较成熟的市场化之后,全球化的背景,信息化的背景,技术对生活,对社会进步的不可抗拒的硬干预,都要求我们的记者或作者尽可能地摆脱地域的局限,观念的局限,既设身处地,又能超然物外;既能见物,又能见人;冷静的观察多,主观的臆断少;既有披沙拣金的水平,又有忽略不计的大度,再加上较为干净的文字,文字中较为纯粹的感情,感情中较为深刻的感悟,这样一篇好的随笔,好的经济随笔就有了。冯婉蓉的感悟地产虽不能说篇篇如此,但确实有这样的好文章,既有好感觉,又有好笔力。

    这些年房地产很热。快速发展热,宏观调控也热。总之,想冷是冷不下来的。这种热其实很正常,这不仅因为“安得广厦千万间”确实是人类首选之梦,更因为房地产快速发展,甚至过热发展,过度发展,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一种特殊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其实是省略不掉的。当然这个过程不可过长,但想人为的“过短”,也许只是一个美好的希望或愿望。我始终认为这更多地是由“需求”决定的。这个“需求”既和我们的历史欠账有关,也和市场资源的配置有关。不论怎样,对于新闻来讲,市场之热,社会之热应该是最本能的原动力。谁也不能要求新闻不去关注热点,新闻也不能总炒冷饭。关键是新闻是否能在热点与热点之间,以一种比较理性的眼光和比较冷静的文字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给读者以更多角度的新闻去做属于自己的取舍。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冯婉蓉这样的随笔,这样的记者了。

    去年两位领导同志针对新闻业的发展,针对记者队伍的培养,提出了两个观点。一个观点是,要特别防止记者的贵族化倾向,即我们的一些记者追星捧腕,过度化高端,离实际生活远,离老百姓更远,这位领导的问题是:挤公交车的记者还有多少?另一个观点是,要特别关注记者的专业化培养,即我们的记者越来越“宏观”,越来越“宽泛”,专于一行,精于一业的大牌记者、专家型记者越来越少。其实,世界许多著名的媒体都有这种被称为专家型的记者,这些记者以自己专业化的素养和水平,成为这些媒体的某一方面的名笔、名记,最后扩大了媒体的影响力。我们国内的一些媒体也是这样,比如凤凰的时事评论员以深入研究,个性化的见地,成为凤凰的品牌。比如《财经》的主笔胡舒立,以自己对经济、对企业非常独到的观点,非常敏锐的眼光,也成为《财经》的品牌。其实一个贵族化倾向,一个专业化问题,都和记者是否深入有关。冯婉蓉同志能有这样一本很丰富的收获,能有这样许多独到个性化的感悟,除了和她的职业经历,职业敏感有关,更重要的还在于她的深入,能够深入也乐于深入,不仅深入事件,也深入人心。深入下去,深入研究,才有这样深刻真实的深刻感悟。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整体事业的发展,象冯婉蓉同志这样的记者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职业化,也越来越有影响力。他们的影响力,其实就是我们报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005年1月22日

    张建星

Powered by 股票书籍 股票电子书 © 2009-2010 www.gupiaoshuji.com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